第06版:沙颍文艺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少青《青铜不再》读后
岳献甫

  羊年盛夏,王少青的历史文论集《青铜不再》由三联书店出版。细读之下,感慨良多,故以记之。

  《青铜不再》收录了王少青42篇谈文论史的文章,分四个篇章。“忘机会古” 篇是他在《中国文物报》以文博随笔专栏形式发表的16篇文章;“羁逸两由”篇,多是一些应约为书刊写的序言或发刊词;“风追师友” 篇是写因文化缘由与师长和朋友的一些情感性笔墨;“宿墨新润” 篇里的文字是颇有纪念意义的祭文与碑记。这些文章的文体杂糅,风格殊异,可以说是论文、散文、杂文的综合,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识见独特、言谈洒脱的儒雅之气。加之三联书店编辑们的精美装帧,小小一本书俨然是个捧之若碎的艺术品。

  《青铜不再》可以说是王少青文化心路上一个小憩的港湾,他把一路走来的历史文化思考凝结成沉郁精致的文字,以学者的身份向读者坦陈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情结。书页上飘来的那份淡然,那种雅致,诚如李铎先生题写的曾文正公集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与王少青相熟已久,深知他是个善于思考、勤于笔耕的人。《青铜不再》所收录的文章,我过去曾读过一部分,这次系统地阅读,对王少青又有了新的感知。

  《青铜不再》的作者简历写得很简单,只有寥寥4行“王少青/祖籍安徽/长年工作生活在豫东平原的周口市/中共党员/文化学者”。有朋友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强调“中共党员”这个身份,我想起他曾经自我评价的一句话:“我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者,但我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正是因为有信仰,决定了他做人有原则、有格调。王少青曾有多年的文化部门工作经历,把王少青的履历与他的文化心路重合起来,我觉得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人,可以看到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这个文化学者对文化的影响。

  学者的本义是指求学之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些话里的学者,指的都是求学者。

  后来,学者这个词指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尤其用在有学术成就的人身上。

  我想,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来定义王少青,这是作者以求学者的本义自谦,而编者是以有成就者的词义对其褒奖。

  如果细究学者二字,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古往今来,都有两种类型的学者,一是官方体制内的学者,二是不隶属于任何官方机构的独立学者。前者以学术为职业,职业的基本属性是功利;后者则享有职业自由,自由体现出功利与非功利双重属性,他们或者为功利做学术,或者不为功利而治学。这里所说的功利,仅指生存状态而言。

  不过,在官方体制内,也有一种特殊的学者,他们既是官职人员,又有独立学者的特征,其学术动机与从事的职业无关,完全不为功利而治学。这类学者在古代不乏其人,比如北魏的郦道元。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担任过中央官史,也多次出任地方官,地理研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喜欢研究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便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下一部传世地理学著作《水经注》。

  当下,在官方体制内,以学术为功利和不以学术为功利的学者都有,比较典型的是专业机构的领导型学者和行政部门的学者型领导两种类型。前者兼领导职务与学者身份于一体,他们是职业学者,有些还是学科的领军人物;后者即郦道元型的学者,他们身居行政领导岗位,但他的治学有的与本职工作有关,有的与其职责无关,且毫无功利可言。怎样认识和评价这两类学者,我认为应当持以肯定和提倡的态度。对领导型学者,要树立和维护他们的学术权威;对学者型领导,无论其治学的领域是否与所在的岗位有关,都不能低估他们的学识和学术成果,要尊其所好,用其所长。

  王少青少年时即博学智慧,得淮阳古城文化之风熏陶,于历史、哲学、文学、书画多有研习,领悟颇深。工作多年来,以正直、严谨而广获好评,政声颇佳。尤其是主政过三个大单位,都开创出崭新的工作局面。这既缘于他做事的强势,也缘于他做人的正派。

  王少青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写了很多历史文化散文,在《青铜不再》“羁逸两由” 篇、“风追师友” 篇、“宿墨新润” 篇,可以看到他前些年的文笔。如《知耳之作》《醉守瓦砚作生涯》《寻求别样的生存姿态》等,充分展示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自身的文化思索。而我相识于他,缘自他1996年写的《笔墨俱化,物象独超》这篇评介画家韩绍愈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周口日报》上,亦因这篇文章我们成了朋友,有了长期思想上的碰撞。在他的《诗经·陈风评析》那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我做过一个《向历史深处走去》的三人谈专题书评,在文化圈子里引起过一定反响。《青铜不再》这本书里没有收录他评析《诗经·陈风》的那些作品,但他对《诗经·陈风》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在《陈风的失忆》《衡门之下的诗意栖息》《胡为株林乎》等文章里可以一见端倪。

  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青铜不再》的序言中写道:“所谓历史大背景,是个多维的空间,存在着远与近、虚与实、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等多重交错。衡量我们历史文化研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一个看其是不是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是不是看到了历史时空中各个维度的存在、变化与关联,是不是把视野所及的东西有机地运用到推理判断之中;另一个就是能不能在事物的表面呈现甚至是尚未呈现之际,看到其真实的面目,能不能在众说纷纭甚至前人定论之下,形成自己有新意的见解。所以说历史文化研究要在视野,贵乎识见。”

  中肯地说,王少青对《诗经·陈风》的评析是独有识见的。他在开阔的向度思维视野下,重新立体地审视《诗经·陈风》,摆脱了历史上评价《诗经·陈风》的窠臼,以新的文化发现,颠覆了前人所论。王少青说,太多的历史文化产品的内在信息,被有选择地捕捉,有目的地解读,记忆的真实与清晰也就成了顺我则用逆我则弃的东西。他认为,“兴观群怨”“思物邪”是《诗经·陈风》的本色与记忆,但其问世不过200余年,整个记忆就混乱了,其与生俱来的自然、质朴、清新的本色被《毛诗序》注解得了无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篇篇皆为“美刺说”。究其原因,这是汉代大儒在自身被工具化的同时,对《诗经·陈风》工具化的改造,完全失去了这些民歌的原始色彩与真实味道。王少青把《衡门》视为道家诗作的先河,非“诱僖公”也;认为《株林》刺灵公说于史有疑,于情有悖,于据莫考,这首诗不过是描写一位国君去参加歌舞活动的情景……等等新颖的观点,为当代人解读《诗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尽管是一家之言,但启迪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人们对王少青的历史担当与文化学识引起关注,是他2003年经公开选拔后履职鹿邑。当时县里正在筹备老子文化开发工作,他以对老子文化的深刻见识和清晰思路被推到了老子文化开发工作的前台。其间,他提出的对于老子故里鹿邑的定位,对于太清宫的定位,以及怎么处理定位、规划与建设的关系,殊有见地,影响深远。

  《青铜不再》的“忘机会古”这一部分,写于王少青调离周口市文化局之后。王少青任职文化部门严厉而从容,任中任后政声亦佳。他主持打造的“周末一元剧场”“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文化品牌,分别被中宣部、文化部肯定和推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主持的“宛丘之上”周口博物馆文物陈列,受到文博界和全社会广泛好评。

  忘机为道家语,意为消除机巧之心。唐王勃《江曲孤凫赋》云:“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清俞国贤《归来》诗曰:“荒圃一区行灌亩,遗书几卷坐忘机。”表现的都是文人们超然物外、散虑逍遥的忘机澄怀。

  既出于工作的需要,又是自己所钟情的领域,王少青以忘机的澄怀对历史文化作了一系列向度的思考,于是《青铜不再》就有了思想的高度、文化的深度和语言的锐度。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化思考直接作用于了自己的工作,这是学者型领导的一种文化表现和价值体现。  

  对于文化部门的行政领导来说,所谓懂不懂文化,其实是一个学识与学习的问题。学识不足学习补,在跨界多元的时代,没有门外汉门里婆之分。有组织领导能力,又善于学习思考,定能很好地胜任工作,风生水起地干一番事业。如果加上有较强的文化学识,无疑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工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无忘机之心做不了真学问。从“忘机会古” 篇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围绕中原历史文化,特别是豫东一带历史文化的某一人物、某一典籍、某一事件、某一遗迹引发随想,阐释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史学观点,展示了以忘机的心境会古、以致用的情怀论今的人生与治学态度。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古为陈国,是西周初年封建的大诸侯国之一,地域覆盖今日面积11637平方公里的周口全市,立国568年,在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陈国地庶物丰,但是个富国弱兵的国家,一直在春秋五霸争锋的夹缝中生存,长期被楚国牵着鼻子走,灭国后的200余年国土被楚国拥有,楚国后期又迁都于陈地淮阳。陈国与楚国的交集,楚文化与陈文化的融合,在春秋时期的文化格局中不容小觑,也对周口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陈楚文化。治古国史,绕不开陈国。类似周口这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来聚焦。

  “忘机会古” 篇的文章手稿中原有一个副标题“豫东历史文化点线面之某某”,说明王少青是立足周口,从多维度的视角上分析历史文化的。他选择的点,有些是人们熟知的,有些是人们陌生的,有些是人们有争议的,也有些是为人们忽略的。他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一根线,把其中的焦点、疑点和盲点串起来打了一个结,在人们眼前悬起来一个折射历史、映照现实的青铜镜面。然后用灵活、犀利的笔触描摹古今物象,娓娓道出其中引人深思的话题,让人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会古而知变。

  《青铜不再》与此前的《诗经·陈风评析》两本书,充分展示了王少青的文化学养。一个健在的学者,著述分别由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这样出版界殿堂级的机构出版,据说在河南省也独此一例,可见王少青的造诣之深与眼界之高。我真诚希望《青铜不再》成为王少青重新出发的驿站,让大家继续与他分享忘机会古的快意。

  《青铜不再》封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项城新闻
   第05版:西华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流水高山心自知
秋韵(外一首)
沙颍文艺
我的好父母
秋 雨
赞道德模范王福昌
周口名胜古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