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6年4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薯汤,红薯馍……

  王天瑞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这句顺口溜,五十年前人人都会说,五十年里很多人也会说,五十年后的今天仅剩一部分人会说了。不过,即便是这一部分人,在说这句顺口溜的时候,其心情、感情、表情也迥然不同——有人泪流满面、有人义愤填膺、有人痛苦难言、有人摇头叹息、有人嘻嘻一笑、有人哈哈一乐、有人随说而说、有人说了忘了……

  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两个孙子从街头买来两块烤红薯,让爷爷吃。爷爷推托说,他不吃。爷爷说,在五十多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吃红薯吃伤了胃。大孙子批评爷爷说,爷爷,你咋恁贪嘴哩!二孙子批评爷爷说,爷爷,你咋恁娇气哩!爷爷无言以对。顿了好长时间,爷爷说,小孙孙,你们年龄还小啊!

  要讲农耕文化,是不能不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红薯的。但那几年究竟为什么吃红薯,过去人们是不敢讲的,也是讲不清楚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五十多年前那隐进历史的档案解密了,那“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的真相也大白于天下了。

  其实,红薯,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副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竟摇身变成了主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指的是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间。在这三年间,我们河南、我们豫东,自然灾害有之,但人为的灾害却是更甚更甚。1958年,在大跃进的高潮中,伴随人民公社的兴起,极左思潮爆发,上上下下很多很多人头脑发热、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浮夸成风。省长吴芝圃看到红薯亩产比小麦亩产几十斤或百十斤高得多,为了数字的辉煌和面子的光彩,就极力提倡种红薯。当吴芝圃排挤掉潘复生、任上省委书记后,就发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大放“卫星”,谁不放“卫星”就“反右倾”“拔白旗”“炒马虾”。于是,河南转瞬实现了亩产千斤省,小麦亩产卫星有2105斤的,还有3530斤的……紧随而来,玉米卫星、大豆卫星、高粱卫星、谷子卫星、棉花卫星、红薯卫星……一个接一个腾空而起。

  本来,数字是枯燥的,但这枯燥的数字是要兑现交公粮的。交过公粮后,生产队的囤里还有粮食吗?有哇!有麦糠、有谷草、有豆秸、有薯秧、有玉米秆子……那是被伪装成的粮食呀!没有粮食吃,社员们就只好吃红薯。不过,秋末收红薯时,社员们仅仅赶着牛驴拉起犁子在地埂上趟一遍,把露头的红薯捡起来,未露头的红薯就全坏在了地里。1959年春,当社员们薯不果腹的时候,就想起了坏在地里的红薯们,谁还管它坏不坏、霉不霉、苦不苦、毒不毒。当坏红薯也吃不到口的时候,社员们就只好吃野菜、吃草根、吃树皮、吃河蒲、吃各种各样能吃的和不能吃的东西。1959年秋大旱,地里所收无几,民不聊生,“豫东黄泛区浮肿病和死人事态更加蔓延”。对于吴芝圃的所作所为,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他“破坏民主,堵塞言路,‘左’倾蛮干,死不回头。”后来,党中央把他调离了河南,不久又撤销了他的职务。

  红薯是不能天天吃的,坏红薯更是不能天天吃的。既然所迫天天吃红薯、天天吃坏红薯,那就千方百计地吃吧!一是煮着吃,二是蒸着吃,三是切成片、晒半干熬着吃,四是切成片、晒干透、磨成面做馍吃、做饼吃、做糕吃、做粥吃、做面条吃、做丸子吃、做包子吃,五是刮成丝子炒着吃、煎着吃、炸着吃,六是把红薯磨碎、沉淀出芡粉来做汤喝……那时候,还少有油盐酱醋,任你手头再巧,做来做去,红薯还是红薯。于是,人们吃得百病齐生。红薯呀红薯,我实在不忍心评说你的功过是非。

  风霜雨雪,酸辣苦甜……如今,吃着汉堡长大的年轻人,偶尔吃吃红薯,倒也是享受!如今,对龙虾、螃蟹也不希奇的土豪们,偶尔品品红薯,倒也是幸福!如今,已经长时间没有吃过红薯的“过来人”,偶尔尝尝红薯,倒也体悟到很香很甜很有风情和滋味儿!

  红薯,又走上了日常生活的一种副食位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广告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广告
红薯汤,红薯馍……
曾国藩周家口平捻
《李逸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集》新书发布会隆重召开
隔帘花气墨香久 落笺笔韵书意浓
丹青少年——时鲲鹏
市书协获中书协表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