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还叫集市,是乡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最繁华的地方、最聚人气的地方。过去,乡村没有商店、没有商行、没有商场,人们需要购买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不可能事事都往那遥远的城市跑,即便乡村有商店、商行、商场,也不可能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于是,大家就选择一个觉得比较合适的地方,定期或不定期地集聚、集拢、集会,进行物资交流。天长日久,渐渐地,人们集聚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集。因而,大集应运而生。
权威的民俗专家说,大集,最早开始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朝以前,百姓之间的自由贸易,都是以物换物。秦朝时期,对度、量、衡、货币等都进行了统一,随之便出现了大集。当然,各地大集的地址、大集的日期、大集的规模,多是伴随农历的节日、节气和当地习俗而逐渐形成、存在并沿袭下来。“赶大集去!”每到大集日,乡村人家就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来赶大集。两千多年来,斗转星移,世道沧桑,物是人非,赶大集却代代相传。
不知是天设地造,还是机缘巧遇,以黄村为中心好大好大的圆周上,建有5个大集。那些大集的日期,有单日集、双日集、一四七集、二五八集、三六九集。每到大集日,多在黎明前,即乡村人所说的“鸡叫三遍”,赶集人就慌慌张张起床,披星戴月去赶集。于是,四面八方人潮如流,向着集上靠拢。天亮之前,集上的各个摊位就开始售货购物。听吧,看吧,吆喝声、呼喊声、叫卖声、询问声、讨价声、说笑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粗粗细细、急急缓缓……缤纷嘈杂、热闹非凡。大集上,最活跃的还是“行务”(现称经纪人)。他们以“说合”挣钱,当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或将要谈崩时,便急忙赶过来,巧舌如簧,软硬兼施,从中和稀泥,竭尽全力促使双方成交。当然,双方成交后,行务则按惯例收下酬金,谓之“佣钱”。在大集上,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会发生,经常可以看到,相对双方吵架的、打架的,还有“三只手”偷盗的,竟无人前来劝解,或批评,或处罚。大集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当然无人问津,政府不管,谁人敢管!吵架的吵得天翻地覆,打架的打得头破血出,偷盗的偷得腰缠万贯。于是,“光棍”横行称霸,小偷耀武扬威,老百姓怨声载道。日上三竿,人们在集上紧张地办完所办之事,纷纷疏散,踏上归途。售货人亦收拢货物,整点盈亏。上午9时,集上基本清场,只有在农闲时节,大集才会延至中午时分。大集啊,使人满足使人恨!大集啊,使人欢乐使人愁!
乡村大集,是个脏、乱、差的地方。可谁能料到,当时间走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变了, 一切都变了,乡村大集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变了。 要说变,首先是管理的变,过去没人管,现在有人管了。乡政府在所辖大集上,都成立了“管理会”——以工商、税务、公安、村委为主,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坚决”参加,对大集上不守规矩的人,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该罚款的罚款,该抓捕的抓捕……很快,乡村大集就变成了社会主义大集。要说变,第二变是秩序变了。过去抢地盘、夺地盘,现在分行就市,定点经营。过去秩序混乱,现在井然有序。凡是大集的场所,由管理会统一规划,按行业划分地段范围,挂起醒目标牌。如:粮食行、蔬菜行、瓜果行、鸡鸭行、猪羊行、牲畜行、木料行、柴草行、饮食行……如饮食行再分为烧饼摊、油条摊、糖糕摊、水煎包摊……豆沫摊、八宝粥摊、胡辣汤摊、生氽丸子摊……老主户必须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摆摊,当天来的临时新主户必须按照先来后到原则,由管理人员把他们安排在提前预留的摊位上。这样,秩序能不井然有序吗?要说变,第三变是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进场时,相邻之间互相帮助摆货。销售时,比赛文明待客。清场时, 争着抢着打扫卫生。大集啊,使人满足使人爱!大集啊,使人欢乐使人夸!
走,赶大集去!农民们在农忙时节赶大集,大多是进行物资交流——不是买、就是卖——购买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出卖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走,赶大集去!农民们在农闲时节赶大集,参与的项目和活动也就丰富多彩,有的看大戏,有的听大鼓书,有的参加学习健身操,有的买花买草买根雕……赶大集,赶出一片好心情。如今,农民们的腰包鼓了,手头富了,钱包里的红色票子直往外拱,很多人就经常到大集上去享受,吃点喝点,或吃烧饼、吃油条、吃糖糕、吃水煎包……或喝豆沫、喝八宝粥、喝胡辣汤、喝生氽丸子……仔细品尝品尝吧,今日的生活有多美!还有那么一些人,只要有了闲工夫,就到大集上转一转、瞅一瞅、看一看,看看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商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笑声飞扬,热闹非凡,真是无法形容的享受,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慨。改革开放以来,物资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走!走!走啊!赶大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