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洪驰
本报讯 周口市开发区下口行政村76岁的村民高太和在贾鲁河上,为来往西华县东王营乡李方口行政村和川汇区下口行政村的村民义务摆渡28载,受到两岸群众的爱戴,众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高”。
市开发区下口行政村与西华县东王营乡李方口行政村隔河相望,两村群众交往相当密切。由于附近无桥,长期以来,两村群众主要靠渡船来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两村唯一的一艘木船承包给了下口村3户群众轮流摆渡。后来,由于外出打工的群众越来越多,两岸来往群众减少,摆渡收入微薄,承包户不愿再摆渡,严重影响了两岸群众的生活。1980年,临河而居的高太和看到两岸群众交通不便的窘况,便与承包户商量,一人承担了摆渡任务,成了当地的“交通使者”。
从摆渡第一天起,老高就不向群众收摆渡费,他对家人说,“摆渡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方便乡里乡亲”。刚开始,一些群众看到老高摆渡太辛苦,还象征性地拿点钱硬塞给老高,倒搞得老高很不好意思。后来大家都知道老高的心意了,也就不再拿钱了,但心里,都对老高十分尊敬和爱戴。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和河水的冲蚀,1992年,渡船坏掉了。家人劝老高趁此机会不要再摆渡了,老高说:“如果没有了渡船,河两边的人咋来往呀!”他拿出家中仅有的几百元钱,又从亲戚家借来一部分,托人买来一些铁板,打算焊制一艘铁渡船。附近的一名电焊工听说后,免费为老高焊制了铁船。两岸的群众深受感动,主动凑了一些份子钱送给老高,以补贴焊制渡船的费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岸群众交往更为密切,老高也越来越忙了。由于经常遭受河面凉风的侵袭,2006年,老高患上了腿疼病,渡船一度停摆。然而,当听到过往群众呼唤渡船的声音,老高躺不住了,他让儿子们代他摆渡。后来,老高干脆叫儿子们买来材料,在枯水季节,就以渡船为依托,架一座浮桥,任由两岸群众来往;汛期就拆掉浮桥摆渡。许多好心人劝他说,“你那么大年纪了,还操那个心干什么?”高太和说,没有了渡船,河两边的群众就无法来往,“我咋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乡亲们断绝来往呀”!
28年来,高太和义务摆渡了多少群众已经无法统计,但从群众亲切的称呼中,可以感受到群众对他的爱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高太和的腿慢慢好了起来,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但是,他每天拖着病腿坚持来到渡船上。“我希望政府能早日在这里架上一座桥梁,到那时我就不再摆渡了。”昨天,高太和望着那艘已经斑驳的渡船,深情地说出了心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