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烈士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深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烈士崇高革命精神,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利于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周口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牺牲在这里,其中不少人是无名烈士,一部分是他乡之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我们享受幸福生活之时,感受祖国强大之际,我们更感知到先烈精神的伟大与永恒,我们不能忘记牺牲在周口大地上的先烈。清明节期间,本报特推出大型采访活动——“寻访周口境无名烈士”,以告慰先烈。
□晚报记者 高洪驰
4月2日,在西华县政协委员齐玉才的陪同下,我们驱车20余公里来到大陈店行政村。在村治保主任陈海良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位于该行政村小陈店自然村东北角的一个6亩多大的坑塘前,坑塘内的水清澈见底,在微风吹拂下闪着粼粼波光,坑坡上开放着朵朵不知名的黄花。在坑塘东北角一块较高的地方,只见十多名村民正在向两座坟头和一个十余米长的坟上挥锨添土。村民们添土完毕后,又将十几棵松柏栽种在墓前,排列整齐,向烈士墓进行敬礼、鞠躬。“这是村民们在给无名烈士扫墓,那个长形坟墓里埋葬着18位烈士。”治保主任陈海良向记者解释说。
听到记者是为寻找无名烈士墓而来,正在向坟上添土的80岁的村民陈冠领和77岁的村民陈存福含泪讲述了发生在60多年前的一个悲壮故事。
浴血奋战 二十烈士血洒疆场
小陈店自然村位于西华营镇东北部,紧邻太康县。住在太康县城的土匪头子郭银波经常对大陈店、小陈店铺李等行政村的群众进行骚扰,枪杀干部和群众,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胜利,感到大势已去的郭银波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太康周围的群众烧杀抢掠。1947年5月中旬的一天,淮太西(淮阳、太康、西华)县大队奉命对郭银波部进行打击,下午5时左右,县大队到达西华营镇前王行政村。部队绕过村庄后向东挺进,此时驻扎在淮阳县城的国民党交警大队也来到此处,双方相见,顿时展开激战。
战斗相当激烈,从下午5时许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拂晓。国民党淮阳交警大队残余人员退回到五里口一带。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和县大队战士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有18名县大队战士不幸壮烈牺牲。群众用太平车将这18名烈士的遗体运到小陈店村东北角的一片空地上。村民陈冠领、陈安然等人逐个将18名烈士的遗体搬到紧邻坑塘的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安葬。当时由于战事紧张,这18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
前王战斗只有18名战士牺牲,怎么会有20位烈士长眠在小陈店村呢?4月2日下午,我们又在大陈店行政村村主任李海洲的引领下,来到位于小陈店村北面的铺李行政村,找到了80岁的李忠贤老人。
在李忠贤家大门口,他的老伴正在洗衣服,看到有陌生人到来,她停下手中的活,随后将记者领到堂屋内。李忠贤老人耳朵有些背,正躺在床上休息,当他听明白我们的来意后,埋藏在老人心中的一段往事又呈现出来:1947年8月份,解放军某部在周口北部一带与国民党部队发生激战。一天,两位在作战中身负重伤的解放军战士被人用担架抬到临时设在铺李行政村的后方医院,其中一位是某部一名连长,另外一名是排长。时值盛夏,伤员被送到后,立即在村民李洪涛门前路旁的一棵大柳树下进行抢救。随后两人被分别安排到村民李桂星和李红勋家中休养。
“当时住在李桂星家中的伤员,个子很高,约莫有30岁左右,腰间还挎着手枪,裆部严重受伤,一个劲地要‘叉开’,”后来才知道这位伤员所说的“叉开”就是剪刀,并且伤员说话的口音很生硬,不像本地人。另外一位伤员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中,年龄在20岁左右。说这话时,李忠贤老人不停地擦拭眼泪。
两天后,这两位伤员由于流血过多,牺牲在铺李行政村。村民们看着牺牲的这两位解放军战士很是悲痛,村民李振敏捐出了为二奶奶准备的棺材,另一口棺材是谁捐献的村民们已经记不起来了。为防止土匪郭银波的骚扰,当天夜里,村民李忠贤、李振平等人将两位烈士的遗体埋葬到小陈店村先前埋下的18位烈士墓前。根据当时情况,没有人询问伤员的姓名,两位烈士也没有留下遗物,村民们至今只记得他们一位是连长,一位是排长。
义务守墓 烈士们请安息
自从把烈士们埋葬到小陈店村后,村民陈冠领、马桂兰等人就义务当上了守墓人。80岁的村民陈冠领回忆说,当时野狗很多,为防止野狗将烈士们的遗体扒出来,他和马桂兰等人昼夜轮流守在烈士墓旁进行看护,一守就是几十年。每年的清明节,附近的学生和村民们前来扫墓时,陈冠领和马桂兰等人为他们讲解烈士们牺牲的经过。几年前,马桂兰病逝,陈冠领也随着年龄增大,腿脚渐渐不灵便,但是他还时常到烈士墓前看望烈士们。
村民李海洲说,1980年夏季雨水很大,方圆几公里范围内的积水流向烈士墓前的坑塘,受雨水的冲刷,坑塘出现滑坡,直接威胁到坑塘上面的烈士墓。小陈店村的一位村民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时任小陈店村组长的李清波汇报。在李清波的组织下,村民们自发地从家中拿出编织袋、门板、木头,冒雨将烈士墓前的坑坡进行加固,并在烈士墓周围打上围堰,防止了烈士墓被暴雨冲毁。大雨过后,村民们在坑坡上栽种了杨树,以防止坑坡垮塌。
立碑纪念 村民们多年的心愿
“几十年来,村民们一直在想着为无名烈士墓立一座纪念碑,这么多烈士长眠俺村,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的英勇事迹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后辈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在烈士墓前,几位正在栽种松柏的村民动情地说。
小陈店77岁的村民陈存福回忆说,1949年,一位名叫“周小来”的年轻人被上级派往西华营任区长。他在西华营工作的几个月里,除日常工作外,多次前往小陈店无名烈士墓前查看,并与村民们商量为烈士们立碑事宜。但是,由于工作需要,周小来后来被调往外地工作,立碑的事被搁置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村民们不断提起,由于种种原因,为无名烈士立碑的事一直被搁置下来。
“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无名烈士纪念碑立起来,要让全村人世世代代记住他们。”在烈士墓前,大陈店行政村村主任李海洲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