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曹操墓何处寻的感慨,但这个谜团始终未解开,而且谜团越搅越大。
曹操遗嘱葬“西冈”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对自己的身后事是有所准备和交代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两年后又颁布《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曹操墓应该在“邺”之西门豹祠附近的高台地上,而且比较荒凉,不宜种庄稼,而且是“薄葬”。曹操要求“薄葬”的原因,一是曹操从来生活节俭,二是曾目睹古墓被盗掘的惨状,生怕自己也落得同样的下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
妖魔化与七十二疑冢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争议很大的大人物,时人曾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唐太宗曾把他和伊尹、霍光相提并论。到了宋代及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曹操逐渐被妖魔化,在民间故事中已经变为坏蛋了。
随着曹操形象的变坏,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也逐渐多起来了。曹操墓的位置主要有几种说法:邺城以西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设了机关暗道;在许昌城外;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在老家亳州。而尤以“七十二疑冢”之说最盛。
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学界多数人认为曹操墓应该在邺城附近的漳河两岸。
河北河南争“曹墓”
河北的临漳、磁县和河南的安阳县隔河相望,距邺城都很近,又有与西门豹祠相关的遗迹。历史上的西门豹祠屡兴屡废,加之历史上漳河河道滚动,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本来作为曹操墓坐标的西门豹祠的位置本身也有了不确定性。因此,河南河北两地的学者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看法不一,认为在河北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前些年,不少学者倾向于曹操墓在河北境内。临漳说的优势是古邺城遗址在临漳附近。邯郸文物专家认为,曹操墓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包括安阳安丰乡在内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这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方位相符;曹操要求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
近年,两件石刻文物的出土将争论的天平向安阳倾斜了。
一是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的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西门豹祠堂重建时间、面积、参加者等重要情况。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虽然不是介绍曹魏时期西门豹祠情况,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20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出土的,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而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的文物部门近年也在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征集了一块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墓志记载鲁潜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说明曹操墓可能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境内。
两块石刻的佐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的开工,西高穴村烧窑起土,种种机缘凑到一起,曹操墓这个千古之谜终于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真相大白了。
曹操的盗墓与防盗墓
中国历史上盗墓与防盗墓的较量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盗墓史上,曹操算是一位比较著名的人物。
《中国盗墓史》中将曹操称为盗墓王一级的人物。曹操盗墓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标志性人物。为了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
曹操盗墓最具盛名的一次是盗掘位于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中的西汉梁孝王刘武墓。在陵墓打开后,曹操亲临现场,指挥取宝。《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3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
曹操晚年遗嘱薄葬,不留坟头,除了节俭的原因外,恐怕也有受当年盗墓惨状刺激的因素。但是,他的墓在北朝时就已经被人盗掘过,近年被盗得更厉害,连尸骨都没有得以完整保留。
相/关/链/接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曹操高陵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摘自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