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文化 叹广府风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着222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广州,从秦汉时期起至今就一直是中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见证了1000多年欧亚大陆通过海上贸易的历史,至今长盛不衰;同时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大元帅府、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见证了中国近现代100多年来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无数的文物史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南粤大地,成为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
(接上期)
西关新荔枝湾
西关古玩街历经5个月的“拆路还涌”工程,以全新的“水乡”面目与游客见面了。旧日的古玩街不见了,荔枝湾自从“揭盖复涌”后,岭南水乡的风光得以重生。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象不再只是在久远的记忆中存在。除“一湾清水绿”的景象外,原本河涌两岸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却被遗忘的老楼都重新焕发生机。整个休闲文化区重新发掘了十几处“景点”,体现西关新风貌岭南博物馆组群: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等,让人领略新岭南的简朴之美。此外,附近焕然一新的上下九步行街,正好欣赏岭南骑楼街,品尝到地道的西关小吃。
●交通:地铁五号线中山八路站B出口,再步行前往新荔枝湾。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2平方米,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工会,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印证了中国纺织行业及丝织品出口曾经有过的辉煌,锦纶会馆作为锦纶行东家的聚会场所,是广州与亚洲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地标。孙中山先生曾专门提出要求“永远保留”。会馆内还原了当时的建筑原貌以及岭南纺织行业的发展。1999年7月,锦纶会馆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乘坐地铁一号线到长寿路站即可。
孙中山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元帅府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始建于1907年,是孙中山先生晚年革命的大本营,前身原是广东士敏土厂厂址,其建筑出自澳大利亚著名设计师帕内之手,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由于踞珠江岸边,具有战略优势,孙中山先生分别于1917年、1923年两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权,组织北伐、改组国民党,筹建黄埔军校、广东大学。大元帅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9月开始,广州市海珠区实施了大元帅府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拆除门前的成片危破房和江湾大桥东引桥后,大元帅府重现“开门见江”的恢宏气势。而今,连接珠江滨水和大元帅府门前的1.2万平方米绿化广场已初具规模。游客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孙先生当年的革命痕迹,感受伟人的风采。
●交通:从天河体育中心前往在BRT体育中心站乘B21路(248路)(坐8站)到滨江路站下,走约230米即到。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旁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此外,中山纪念堂还有广州最大的两棵白兰树。它们是纪念堂奠基、竣工时栽下的,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终年常绿,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如同两个高大忠勇的卫士守卫着纪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浓香四溢、洁白无瑕的小花桂满枝头,香飘数里,象征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交通:乘坐地铁二号线中山纪念堂站下即可到。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南越王墓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示了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6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代至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交通:乘坐二号线越秀公园站下步行5分钟即达。
陈家祠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落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72县的陈姓人士合资兴建的,用来作为供奉祖先的宗祠,同时兼作书院,以培养陈姓家族的子第,所以又称为“陈氏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省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里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被誉为我国南方建筑的明珠。整个建筑群落由19座大小建筑物组成。主体建筑是前后排列的,各80多米长的3排大殿。
走进陈家祠,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让你仿佛穿越了时空,依稀可以听见昔日陈氏子弟琅琅的读书声。参观陈家祠,除了领略其南方建筑的风格特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观赏其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它集广东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无论是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梁架等,都充分展示了石雕、木雕、砖雕、陶雕、泥塑、灰塑(统称为“三雕三塑”)以及铁铸工艺的高超水平。陈家祠已经成为了领略广州岭南建筑特色的必游之地。
●交通:乘坐地铁一号线到陈家祠站下即到。
镇海楼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又名“望海楼”,因楼高5层,故又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宽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镇海楼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联(有两副不同版本):“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作者一说彭玉麟,一说彭玉麟幕僚李棣华),至今仍悬挂于顶层。
●交通: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A出口,再步行500米左右便可抵达。
五仙观
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五仙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传说远古年代有五仙人骑着五色羊,五羊衔着谷穗降临广州海珠广场原五仙门电厂附近(电厂原址是五仙街)。五仙喜降临,令广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为纪念五仙福祉,称广州为“羊城”。“五仙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大观”四个大字。
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交通:乘坐地铁一号线西门口出口步行前往。另可乘坐3、6、66、74、82、124、217、227、541路公共汽车在惠福西路站下。(李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