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城事社区
 
 
 
2012年2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信拜年已成
春节新民俗
流于形式渐成“甜蜜”负担

  □晚报记者 郭坤 实习生 李娜

  

  曾几何时,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短信拜年渐渐替代登门拜年,跨入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众多春节民俗之列,成为这个传统节日里的新民俗,许多人捧着手机过大年也成为春节里的一个独特画面。诚然,动动手指就能把祝福送到千里之外的人手上,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然而,面对祝福短信的集中“轰炸”,不少人选择“短信群发”、“复制转发”等等技术手段来应付,短信拜年渐渐流于形式,成为人们过年时的一个“甜蜜”负担,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数千万条短信的背后

  

  来自周口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农历正月初六),全市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了4700万条。这个不包括联通、电信短信数量的数据,足以说明我市许多人都在春节期间捧着手机发短信,而撑起这数千万条短信数量的肯定是众多春节祝福短信。

  收到300多条,发送300多条,市民刘先生一个人就为这一数据贡献了600多条祝福短信。不过刘先生坦言,收到的短信没有一一看完,发送的短信全是一个内容。“没有办法,短信太多没精力逐条看,收到后出于礼貌不得不回,但又不可能一一编写回复,我只能用一条同样的短信应付所有人。”刘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接触的人比较多,每逢春节都会收到大量的祝福短信,现在的他已把短信拜年看成一种负担,不得不应付。

  给朋友发祝福短信却收到陌生人的质问,市民许先生短信拜年时遇到的这个尴尬情况让他很郁闷。“这个朋友是我以前的战友,平时不怎么联系,但他的手机号码一直存在我手机里,春节了,便想着给他发条祝福短信。”许先生说,没想到短信发送过去后,却收到了“你是谁”的回复。短信告知自己的名字后,对方却回复“我不认识你,你把号码删除了吧”这样一条信息。“战友换了手机号码我却不知道,这拜年拜得太尴尬了。”许先生无奈地表示。

  

  各种各样的应付方式

  

  面对祝福短信的“狂轰滥炸”,不少市民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应付方式。

  一网打尽型。许先生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才尴尬地收到陌生人回复的。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的春节,他都会收到不少短信,收到一条回复一条很操心、很烦心。今年,为了能在除夕夜安安稳稳地观看春晚,他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这天下午,就给自己手机里的183个电话号码发送了同样的一条祝福短信。“目的就是提前发完短信,把电话扔一边,不用看回复,好好看场春晚。”

  一一应付型。刘先生采取的这种方式让他“压力山大”。“300多条祝福短信,让我从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一直应付到初一零点,不仅春晚没看好,觉也没睡好。”刘先生说,除了几个关系较好的朋友之外,他的拜年短信一般都是被动地回复,接到一条回复一条,一晚上手机不停地响,他烦老婆烦孩子更烦。“雷同的祝福让我不想看,有时候想看还来不及,得赶紧回复,真希望能少收到几条。”

  置之不理型。市民朱先生因不堪春节祝福短信的“骚扰”,今年春节采取了极端的应付方式,不发也不回哪怕是一条短信。手机在身边滴滴答答响,他全部置之不理。“短信拜年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大家都是在群发、转发,疲于应付,应该没人想起来我的不礼貌吧。”朱先生笑着说,“不是我不礼貌,实在是没意思。”

  “你发我发他也发,不回是无礼的怠慢,回了是了无趣的应付,现在的春节短信拜年就是一个‘鸡肋’。”刘先生的感慨也许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县域新闻
   第07版:国内综览
   第08版:国内深读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读书
   第15版:百姓写手/连载
   第16版:编读往来/闲情
   第17版:楼市周刊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综合
   第21版:家居/策划
   第22版:魅力/家装
   第23版:时尚家居
   第24版:广告
短信拜年已成
春节新民俗
过龙年 龙风筝销得俏
“消费与安全”成
今年“3·15”主题
春节前后60余辆违规出租车被查处
执法车轮胎被扎
警方已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