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郁闷”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无助、委屈、迷茫、痛苦……统统可以用它来代言。那么,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多要郁闷的事情?都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没处发泄,只能憋在心里呢?知名作家梁晓声最近完成新作《郁闷的中国人》,就从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中为我们挖掘出郁闷的根源所在。
在梁晓声的文字里,中国人郁闷的事情可真不少,现如今人们虽然不愁吃喝了,但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一个接一个现身,尤其是年轻人,面对就业、生活的压力时,更是郁闷得不得了。
总之,中国社会加大马力向前发展的同时,却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无法排解怎么办?中国人开始变了,每个人心里都饥渴而焦虑,却茫然不知所措。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周遭的世界变得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说得好听,这是多元化,说得不好听,就像梁晓声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是精神缺失。
如果一个民族仅仅满足于“暴发”场面,而没有更强烈的内心诉求,那就是一个在精神层面上没有自我、没有激情、注定要被别人的精神诉求“牵着鼻子走”而缺乏新意和创造力的民族。
面对精神的缺失,我们又该怎么办?在梁晓声的意识里,拯救精神缺失的良药不在别处,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虽然在网上,对于现实的诸多议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时而“吐槽”,时而“愤青”。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品质文化的守望者,更愿意奉行“抓住当下,享受当下;更在乎的是于当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觉”的全新理念。
这些年轻人,虽未必如孔子那般“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或许能践行《晏子春秋·内篇》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意义,锲而不舍地坚持找回真正的自我。或许,“郁闷”对中国是一种困扰,但又蕴含了可贵的契机,因为从其身上,我们能看到求变之路。
(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