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商水县邓城镇每年有上万名农民外出炸油条,足迹遍布陕西、上海、新疆等地。一个油条锅,一年少的挣四五万元,多的一年能挣一二十万元。油条兴了一方经济,也富了一方百姓。而说起全镇最早从事炸油条的村庄,腊梅庄首当其冲。该村400多户人中300多户外出炸油条,年总收入至少15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 “油条村”。日前,记者走进腊梅庄,亲身感受了“油条经济”给村民带来的可喜变化。
油条开启致富门
腊梅庄是谁最早开始炸油条的?张有志!年过七旬的张有志早年在当地粮管所当厨师,后来粮管所倒闭,张有志下岗。下岗后,多年吃“商品粮”的张有志为吃饭犯了难:农村人都有地能收点粮食,孩子老婆不愁饭吃,而我靠啥来养家?几经思量后,张有志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炸油条技术外出挣点养家糊口钱。
30年前,对刚达到温饱水平的农村人来说,油条仍是种“奢侈品”。油条好炸,到哪去卖?思来想去,张有志把目光锁定了平顶山。为啥?因为张有志几经打听得知,平顶山有煤矿,人比较富,而且矿上的职工早晚饭都有吃油条的习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张有志携家带口来到了平顶山。
“走出去,是一片亮丽的天!”张有志在平顶山靠炸油条不但脱了贫,而且很快实现了致富梦。随着眼界的开阔,张有志接着去了郑州,后来辗转来到西安炸油条。不出几年,张有志在腊梅庄率先盖起了平房。看着昔日为生计犯愁的张有志靠炸油条实现了致富梦,腊梅庄人开始争相效仿,纷纷想方设法找门路学习炸油条技术。一时间,村民亲戚托亲戚,朋友带朋友,熟人找熟人,外出炸油条很快在腊梅庄兴起了。
油条锅里“淘”真金
今年46岁的村民张海江,就是腊梅庄“炸油条大军”的一位代表。当年,由于姊妹多、家里穷,张海江读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回家。随后他磨过面、做过木料加工。看着村里人不少靠炸油条走上致富路,张海江便跟着亲戚在郑州学了两个月炸油条技术。“出师”后,他先后在河南平顶山、河北唐山等地单干,最后到了天津,如今他在天津已干了整整8年。
张海江说,炸油条要吃得起苦,每天凌晨1点就要起床,然后和面、热锅、熬油,等油条炸出来后,早上四五点钟就有民工来吃饭,到了六七点钟,学生、上班族陆续出来吃早饭,他的小吃摊点迎来食客吃饭的高峰。随后,他要一直忙到10点多。接着,要考虑到附近市场上买第二天用的材料。
“炸油条辛苦点在所难免,但看着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多,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干着也是越来越有劲。” 张海江讲,他刚到天津时,是骑自行车买油、面等材料,后来变成骑摩托车进货,如今他的小汽车已经买了4年多了。
当问起张海江的收入时,他显得有点保守。不过,张海江向记者透露:1990年,当时物价还比较低,按农村的话说“钱还比较值钱”,那一年他挣了3.5万元。现在,他外出炸油条的收入很稳定,一年吃、花、用除外,能带回十来万元。
“能挣才敢花!”采访中,张海江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张海江坦言,由于现在“不差钱”,工作之余要么买几个菜喝点酒,要么开着车逛逛周边的景区,或者是到商场、超市里转转,买点“心仪品”。“我只有小学文化,靠炸油条能有碗饭吃,不缺钱花,俺就知足了。”说起眼下的生活,张海江显得很幸福。
像张海江一样,腊梅庄村民在外炸油条的比比皆是。张福义在河北唐山、张丙开在上海、张言涛在西安…… 善于寻找商机的腊梅庄人,正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从油条锅里“淘”出真金白银。
如今,靠炸油条起家的张有志,由于年岁已高赋闲在家,晚辈们子承父业,在他开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二儿子张建党由于技术好,炸油条一年挣十来万元钱;大儿子张中心从炸油条生意中觅到新的商机,在西安干起了粮油生意,专门给炸油条的送油送面,生意很是兴隆。
“油条经济”的社会效应
“都说农村工作难干,可在俺村里当干部比较轻松,因为村民外出炸油条手里挣到钱了,素质显得也高出不少。”采访中,腊梅庄党支部书记张伟如是说。
张伟介绍,起初他也外出炸油条,后来,群众选举他当村干部,他才从“油条摊子”上回到老家。“在邓城,俺村率先修上了柏油路。”张伟说,原来村里的路泥泞难行,2005年,村里提议集资修路,由于村民在外炸油条都挣到了钱,集资款很快就筹集出来了,就在当年,柏油路修成并投入使用。
更让张伟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村里正在建设的宋庙惠民新区。如今,虽然不少村庄都在提建新型农村社区,可由于农民资金短缺等各方面的问题,迟迟难以落到实处。“我们在村里一号召,社区楼房地基还没垫好,房子就被村民定购一空。”张伟说,这几年,每年村里要添七八辆小轿车,有开“富腾”的,也有开“马六”的,这次村民购房的热情之高、速度之快让他也有点始料不及。
张伟感到满意的还远远不只这些。张伟说,村民外出炸油条挣到了钱,他们回到村里后,有时候组织唱唱戏,有时候组织放放烟花,有时候相约看看困难户……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素质也提高不少。张伟说,看着眼前的变化,他对“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今不少人发愁工作难找,可俺这儿的年轻人,只要一下学,本事大的在外面发展,本事小的就出去炸油条,不存在工作难找的问题。”张伟说,在他们村找不到闲人,也不存在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用油条“对话” 城市
走进邓城镇,记者才知道靠炸油条发家致富的,远不只腊梅庄一个,炸油条正成为该镇的一张新名片。这里的农民虽然仍很朴实,但他们早已不是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思想观念的农民,他们靠学到的炸油条技术,不但在走南闯北中开阔了视野,还以独到的眼光在全国各地寻觅着新的商机,用油条与全国各地的城市“对话”。
今年32岁的陶明建,是邓城镇拐地村人,他在山东单县已干了六七年的炸油条生意。为啥要选择单县?陶明建说,单县位于苏鲁豫皖4省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和齐鲁的要道,交通优势明显,另外这里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陶明建说,“交通发达,人流量大,当地群众富裕”也是他选择到单县发展的原因。
邓城镇屠家村的张华东,则把目光锁定在安徽阜阳。张华东说,阜阳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不但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气,才会有生意。”讲起自己的“生意经”,张华东这样总结说。
邓城镇邓西村49岁的黄深义,有着20多年外出炸油条的经验。他炸油条去过新乡、郑州,也到过江苏、河北、上海,如今在西安发展。黄深义说,他炸油条靠技术和质量取胜。“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十四五万元。”说起目前的收入,黄深义也很知足。
该镇副书记杨玉中介绍,邓城镇有30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外出炸油条的,一个油条锅,一年少的挣四五万元,多的一年能带回一二十万元。由于炸油条具有投入小、机动性强的特点,所以邓城的油条锅不仅出现在附近省份,新疆、内蒙古等边远省份也有邓城人炸油条的身影。为让这些炸油条高手在一起切磋技艺,镇里成立了饮食服务业协会,并适时举办无铝健康油条大赛,以规范、引导炸油条行业健康发展。
油条虽小“学问大”
在邓城采访,记者还了解到一个与油条起源有关的故事。据说,油条是杭州人发明的。当年,岳飞父子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临安军民无不义愤填膺。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法考证,但反映出人们“追求正义,惩治邪恶”的朴素愿望。
怎样才能做出松软、上等的油条?有着20多年炸油条经验的张海江告诉记者,要想做出好油条,面团要尽量和得软一些,如果面团和得太硬,炸出的油条就会太实不好吃;同时面团要充分发酵,如果面团没发起来,就达不到应有的蓬松度;发面之前将面团用油揉匀,再醒,如此几次,使面团呈柔软润滑的状态,做出的油条才好吃;另外,油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下油条时才能迅速蓬发起来。通常油温要达到150℃,下油条时油条起小泡即可。
油条,作为人们喜欢的食品,怎样才能吃出健康?记者联系上了国家级面点师薛飞。薛飞介绍,千百年来,传统的油条配方里都要添加明矾和小苏打。而明矾含有大量的铝元素,沉积到人们的骨骼中,会使骨质变得疏松;沉积在大脑中,可使脑组织发生器质性改变,出现记忆力衰退,甚至痴呆。吃油条要想吃出健康,就要用酵母代替明矾和小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