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定惊
很多老人家喜欢给新生儿挂块玉石,希望能够辟邪定惊,孩子就不会被脏东西冲撞到而哭泣。
分析:婴儿初出娘胎,从黑暗温暖的子宫来到一个光亮嘈杂的陌生环境,难免会觉得不习惯,听到车声、门声等不同的声音,有时会表现出好像受到惊吓的样子,如双手高举乱动、睡着打跳等。这些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民间曾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如戴玉、米袋压胸等,其实这些都不靠谱。有些不合格的玉石有辐射性物质,会给娇嫩的婴儿带来伤害,拴玉石的绳子也很容易勒住婴儿的脖子或四肢,造成窒息或四肢缺血。而米袋太重,会给婴儿带来压力。
解决办法:像护士那样打襁褓,用轻软的被子轻轻包裹好婴儿,也可以在婴儿身侧放两个叠好的毛巾固定住身体,模拟子宫环境。但要注意时时观察,被子是否盖住了婴儿的口鼻。
■姜放肚脐眼祛风
老人们都有这个说法,切片姜放在婴儿的肚脐上吸走肚风,孩子就不会闹肚子疼。
分析:这样做的效果值得商榷。肚脐离胃肠很远,姜也有刺激性,对于极个别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来说,还有可能带来过敏性反应。
解决办法:孩子肚子疼的原因很多,如果长时间找不到原因的哭泣要警惕肠套叠,这些不是放片姜就可以解决的,必须马上前往医院就医,及时手术治疗。如果是普通的肚子疼,可以尝试拿个稍热的温水袋隔条毛巾热敷一下。
■粥水冲奶粉营养好
有些老人家觉得孩子光喝奶不够饱,必须要加点粥水。也有的认为粥水营养价值高,和奶粉一起冲,可以让孩子吸收得更多更好。
分析:粥水里只含有一些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维生素B,完全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过去曾轰动一时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就是用米粉冒充奶粉卖。而婴儿在六个月前肠胃只能消化蛋白质,不能消化淀粉,过早加入含淀粉的食物只能增加宝宝肠胃负担,宝宝不懂拒绝,这样只是往一个无法拒绝的宝宝嘴里塞他不需要的东西。此外,粥水冲奶粉会破坏奶粉的营养,奶粉中有一般食物所缺乏的维生素A,而粥水则以淀粉为主,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奶粉中的维生素A,长期用粥水冲奶粉喂孩子,会使孩子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
解决办法:配方奶粉都有一定的冲调比例,严格按照说明书调配奶液,奶液过浓,孩子容易消化不良,奶液过稀,孩子则会营养不良。人工喂养的孩子满4个月后可以开始适当添加米糊。
■黄连水去胎毒
在新生儿喝第一口母乳之前,老一辈都要先给孩子灌点黄连水、腊梅花水等中草药,谓之去胎毒。据说,喝了这些东西,宝宝不会长“粒粒”,长大后皮肤也会好好。
分析:“胎毒”在现代医学里难以找到明确的指代。很多新生儿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过几天会自然消除,对于这些出现黄疸的婴儿,黄连水是禁忌用药,因为它会干扰胆红素的代谢,加重黄疸的症状。而婴儿长“粒粒”,常见的则是由湿疹引起的,湿疹是过敏性疾病,孩子出现湿疹,需要找出过敏原,有时换一个品牌的奶粉,孩子的湿疹就会痊愈。但很多时候,医生无法判断出孩子是由于什么过敏,只能对症用药。但这些“粒粒”绝对不是喝黄连水、腊梅花水可以解决的。相反,这些中草药通常都含有一定的毒性,对新生儿幼嫩的肝脏来说,这会加重运作的负担,当肝脏无法承担起这巨大的解毒任务时,新生儿就会出现黄疸、肝炎等疾病。过去曾有微博说,有个新生儿由于喂了钩藤水而导致中毒进了ICU。
解决办法:新生儿黄疸可以照蓝光解决,病例性黄疸需要找出病因再进行治疗。对于喜欢使用中草药的老百姓来说,轻微的湿疹用金银花水清洗也会见效,但严重的湿疹,必须前往医院就医。
(林梢)
卢小姐前些日子生了一个七斤多重的大胖小子。刚刚出院,还没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回过神,就被婆婆一系列带宝宝的规矩弄得晕头转向:黄连水去胎毒、粥水开奶粉、戴玉定惊、姜吸肚风……婆婆说这些都是几辈子人流传下来的秘方,这么养孩子才是对孩子好。卢小姐很困惑:这些传统秘方听起来挺玄妙的,是否可信呢?医院儿科的梁立阳副教授来为我们一一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