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2013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姓中一枝“花”
医生花汝钧

  □ 晚报记者 杜欣 文/图

  花蕾、花朵、花蕊……这些可都是花姓人家女孩的名字,听起来不错吧?在我市众多姓氏中,花姓就像开在沙颍河畔的一束小花,是那么的不起眼。据了解,在我市1000多万人口中,花姓人口不足1000人。而历史上,花姓也不是大姓,在宋朝版《百家姓》中列于第55位,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列285位。我市花姓居民主要分布在淮阳、鹿邑、太康。日前,记者在淮阳县采访到花姓居民,分享了这个姓氏鲜为人知的故事。

  诗情画意的姓氏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今年28岁的花蕊非常喜欢这首白居易的《花非花》。“凡是带花的诗歌,我都喜欢,我也喜欢花。”在淮阳县城居住的花蕊对记者说,她一直很喜欢自己的姓。“小时候,邻居和老师叫我‘花骨朵’。后来,同学朋友叫我‘花儿’或者‘花朵朵’。”而她给自己起的网名就叫“花儿朵朵”。

  不过,对于在淮阳县一家医院工作的花汝钧来说,这个姓却令他徒增尴尬。“我挺严肃的,因为姓花,人们会随口叫我‘花医生’、‘花老师’、‘老花’,其实我可不花啊!”花汝钧笑着说。

  花汝钧今年50岁,是该县葛店乡大王行政村梅花铺村人。他1985年从驻马店卫校毕业后,就在县人民医院CT室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如今,他已经是CT室的主任了。如果有人到医院找他,不用问名字,只需问“花医生在哪?”保准不会找错人,因为这个医院里就他一个人姓花。

  说到自己姓氏的来源,花汝钧说:“从我出生起,我就没有看见过族谱。”关于花姓的起源和故事,他都是从祖父辈口中得知的。他的一个愿望就是找一些关于自己姓氏的资料,然后深入地了解。

  据花汝钧介绍,他所知道的,我市只有淮阳、鹿邑、太康这3个县有花姓。其中,淮阳县葛店乡有3个村里有花姓,除了他的老家大王行政村梅花铺村有200多口族人外,该乡徐韩行政村位庄及朱寨行政村鲍楼也各有几十口族人。加上外县的,全市不会超过1000人。而葛店乡这一支花姓从何而来呢?“听俺爷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姓花的弟兄三人从山东逃荒要饭来到葛店,分住在3个村庄,繁衍生息至今。”

  引以为豪花木兰

  从上学,到参加工作,花汝钧说,他接触的同姓确实很少。初次见面介绍自己时,他常会强调一下自己的姓氏:“我姓花,花木兰的花。”

  “虽说姓花的人少,可历史上的花姓人都是忠良英雄,没有奸臣啊。除了花木兰,你看,还有小李广花荣吧?”花汝钧自豪地说。

  虽然花木兰、花荣是后世一些传奇演义中的人物,但无疑花姓后人早已把他们置于心中一个重要的位置,且以他们为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其人正是出自这首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那么,木兰姓花吗?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后人研究有多个版本,一说姓朱,一说姓魏。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木兰究竟姓什么呢?查阅《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也就是说,木兰具体姓啥,至少在今天仍然还是个未解之谜。的确,《木兰诗》作为一首口口相传的民歌,本身就是在无数民间艺人相互传唱、改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原始档案尚不清晰、又缺乏正史记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考证出木兰的真实身份呢?仅凭一些地方县志或碑刻记载,便一口咬定木兰姓甚名谁、家乡何处,看似是为木兰找到了身份,却不免陷入了争抢名人的怪圈中。有鉴于此,既然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被大众接受,而且花木兰也成为中华民族巾帼英雄的形象代言人。那么,木兰还是姓花的好。

  花椒的传奇故事

  除了名人,与花姓有关的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那就是我们厨房里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品——花椒。

  据花姓后人讲述,很久以前,一位美丽孝顺的女孩姓花名娇,她为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找药。途中,她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受他指点,女孩历经只有老鹰才能飞过的悬崖绝壁、毒蛇才能穿过的荆棘丛林,还忍受了饥饿和孤独……总之经过千难万险,她终于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了一种香料。她将其拌入菜中,她的父亲食用后,病情痊愈。

  后来,患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香料又被虎豹毁了。此时,只有花娇自己立志不嫁,修炼成仙化作这种香料树,才能救大家。于是,善良的花娇化作了一颗香料树,患病的人们得救了。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棵树叫做花娇。

  时间久了,人们忘记了花娇,把“娇”写成“椒”。传奇的花椒,既除六腑寒冷又暖胃止疼,而且花椒入菜、菜的味道更好。于是做菜放花椒在民间就流传开来。

  扑朔迷离的花姓起源

  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显示,花姓位列28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而花姓的起源,在历代典姓氏籍中记载皆不详,且传说较多。这对花姓后人来说,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属于音讹改姓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氏者。”清朝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华注》中注释道:“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在文献《中国姓氏起源》中记载:“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且由于两者的发音是相近的,因此改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氏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除史籍《述异记》、《通志》、《氏族》等载有南北朝时期有个著名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如唐朝有仓部员外郎花季睦,唐朝有大将军花敬定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时期婆利国与诃陵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宋朝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将有花卿,宋有尚书郞花尹。”并引用《姓苑》的记载:“花氏出,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学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确实记载:“花氏源于何姓。”至于何氏为什么改为花氏?却没有任何可蒸之辞。近有学者说是因为读音相近,因此才改为花氏的。

  第三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时期女真孛术鲁·久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金国时期,范用吉改花氏,其后代子孙亦称花氏。范用吉,本姓孛术鲁·久住。孛术鲁氏,在明、清时期改为博都哩氏,满语为Boduri Hala。孛术鲁·久住起初归入南宋,在北伐主帅、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属下。他以聪慧计谋擅长,故更汉族姓名为范用吉。赵范因他姓范,触了自己的名讳,因而时常斥之,但范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范良久方悟,发现他所处之事与自己的意愿非常相符,遂擢升其为亲信,言听计从,略不加疑,并易其姓氏为花氏,并晋升他为太尉,派去镇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下),此后称花用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元朝时期,孛术鲁部族人即有改汉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后多冠汉姓为花氏、鲁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与第三个渊源中的孛术鲁·久住(范用吉、花用吉)有密切关联。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额玉特氏,亦称额岳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额玉特氏多冠汉姓为花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的记载:“花氏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一带。”

  第七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土著傣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地方官府将世居云南地区的傣族按其生活习性和衣着划分为花傣、旱(山)傣、水傣。花傣得姓始祖为花季陆。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特别策划
   第05版:城事社区
   第06版:县域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红尘情爱
   第15版:新 知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健康/资讯
   第19版:健康提示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亚当/夏娃
百家姓中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