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肝炎,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乙肝,其实,乙肝仅仅是肝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肝炎大家族里,还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其中,药物性肝炎危害甚广,却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
所谓药物性肝炎,简单说就是由药物而引起的肝脏损伤,可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占所有因黄疸住院患者的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药物性肝炎,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一、吃药会得药物性肝炎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与解毒器官,任何药物吃下去,都必须经过肝脏代谢与转化,尤其是口服药物由胃肠吸收后即进入肝脏,在肝内的浓度比在血液及其他器官里要高。氧化、还原、水解以及结合等转化过程,需要肝细胞内的多种酶参与。由于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就是药物性肝炎。
用药后是否发生肝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与个体差异也有很大关系,即与个人体内肝药酶的情况有关。另外,对于有肝病的人,其肝细胞本已受损,再去代谢与转化药物,工作量自然增加,引起损伤的机会就更大。因此,肝炎患者用药需加倍慎重,不但要避免可能损害肝功能的药物,而且必须强调合理用药。根据病情以及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实施治疗,并注意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减轻肝脏负担。
二、药物性肝炎表现
药物性肝炎一般有2~8周的潜伏期,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具体表现和其他肝炎大致相同。
以肝细胞损害为主者表现为疲乏、恶心、呕吐、尿黄、肝区不适等,查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血常规中嗜酸细胞升高;以胆汁瘀积为主者表现为肝内小胆管胆汁瘀积,皮肤巩膜、小便黄染、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等。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会引起大片肝细胞坏死,形成重型肝炎,出现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上消化道出血等,病情十分严重,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另外,药物性肝炎还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骨髓损伤、肾损伤、胃肠道溃疡、胰腺炎等肝外表现。
三、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常见药物
据初步统计,大约有600多种常用药物不同程度地具有肝脏毒副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类药物,如锑、汞、砷等。2.麻醉镇静药,如乙醚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抗癫痫药等。3.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复方阿司匹林等。4.抗菌药,如磺胺类、氯霉素、先锋霉素、新生霉素等。5.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6.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等。7.激素类药,如类固醇类,同化类固醇。8.抗甲状腺药,如甲亢平、他巴唑等。9.降脂药,如安妥明、血脉宁等。10.降血糖药,如优降糖等。11.抗肿瘤药,如氨甲喋呤等。
四、中草药也会伤肝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日益增多。常见的可能会引起肝损害的单味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苍耳子、何首乌、蜈蚣粉、朱砂、雄黄、天花粉等;中成药有首乌片、壮骨关节丸、牛黄银毒片以及白癜风胶囊白癜风1号、克银丸等抗白癜风药物。
五、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炎的人
成年人容易患上药物性肝炎,其发生肝炎的几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药物性肝炎。此外,原本有肝病的,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抗霉菌药、止痛药、麻醉药等时更应格外注意。同时服用数种有交互作用的药物,也比较容易罹患药物性肝炎。
六、药物性肝炎的预防
预防药物性肝炎的主要措施,除了对药物的选用、剂量、给药途径倍加慎重外,还应尽量避免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尽量少用或不用肝毒性药物。用药时要严格按照药物的配伍原则用药,不符合治疗药物的适应症时,千万不能勉强用药,应严格遵守药物剂量的要求。对原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疾病的患者,用药更应谨慎,尽量少用药。使用新药物时,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监测各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联合用药时需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害的叠加作用。
(王云超)
专家简介
王云超,1986年河南医科大学毕业,主任医师,周口市感染暨肝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周口市传染病医院院长。9月份起,每周二、四上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