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周口中心城区15个乡(办)城市管理综合考评结果出炉
□晚报记者 彭慧
本报讯 在周口中心城区15个乡(办)的城市管理工作当中,既有一串亮点,也伴随着不少问题亟待整改。8月6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组成的周口中心城区城市管理考核小组通过实地考核,对15个乡(办)7月份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涌现出的管理亮点和成功经验,考核组要求其他办事处学习其做法并进行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顽疾,考核组则当场提出整改要求和治理措施。
(一)
一个多月前被打通的五一路铁道口,当时,其北侧是一处临时市场,路两旁摊点众多,经常被堵。为规范经营秩序,7月下旬,城管部门联合执法,清除了人行道上的占道垃圾和杂物,并将以前摆在马路中央的摊点,全部规范到人行道上经营。8月初,交警部门还在此处设置了两排交通护栏,混行车道被分隔成快、慢车道。
记者当日在现场看到,与道路刚开通时相比,快车道明显变宽了许多,交通秩序也有明显好转。
(二)
在太昊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南角,聚集了一二十家小饭店,由于店内面积有限,很多饭店在店外都搭起了五颜六色的遮阳篷,把桌椅、板凳摆在人行道上。据太昊路办事处城管队员介绍,附近的人行道原来都是这些村民自家的宅基地,因此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这些饭店老板不服气,也不愿意配合,遮阳篷拆了建、建了拆,管理者与被管者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对此,从上周起,太昊路办事处再次集中对违章遮阳篷给予强制拆除,并在人行道中间放置了交通护栏,防止这些饭店的桌椅和物品再次占道。该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针对遮阳篷反复拆建的问题,我们打算统一遮阳篷的规格、颜色和标准,使其更美观,而不是给市容抹黑。”
(三)
龙源路原电厂西门对面,原本有一处露天垃圾场,几个大坑几乎全被建筑垃圾填满。经过城南办事处的努力,现在垃圾场“摇身”变成了货车临时停车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停车场拉起了围墙,不锈钢大门也建好了,挖掘机正忙着在院内平整场地,几辆货车集中停放在院内等待生意。
据了解,由于交通大道与龙源路交叉口(即周漯路口)附近是一处多年自发形成的建材市场,很多载满沙子和石子的货车习惯在此进行交易。多年来货车占道现象十分严重,路面上到处是抛洒的石子,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改善这一现象,城南办事处经过数月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处闲置废地,并将此改建成临时停车场,让货车在此集中,还路于民。
构建大城管 创建文明城
(一)
今年夏天,十多家烧烤摊点在周口大道与文昌大道交叉口向北约500米的人行道和慢车道上扎堆经营。凌晨摊主收摊后,桌椅和餐车等物品并不拉走,而是集中堆放在人行道上,盖上塑料布,等当日傍晚掀开再用。每天晚上,一次性筷子和餐巾纸遍地都是,污水横流,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与周边美丽的风景格格不入。
对此,由市城管委牵头,对这些经营摊点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态,“所有烧烤摊点本周内坚决予以取缔”。
(二)
建设大道与大庆路交叉口附近、建设大道与周口大道交叉口附近,分别是川汇区和东新区的管辖范围。正值盛夏,马路两旁的临时摊点不仅霸占人行道,而且一度摆到快车道上经营,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
对此,市城管委立即通知这两个区的相关办事处,要求执法人员立即前去,引导其规范管理。
(三)
本报曾于8月1日报道了龙源路与交通大道交叉口北原电厂西门外,新建的垃圾池内垃圾寥寥无几,但垃圾池外生活垃圾却堆积如山、垃圾带绵延足有百十米长一事。截至目前,此处的垃圾仍未有人清运。记者采访时,荷花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垃圾池是他们新建的,由于缺少资金、人力和车辆,他们曾和川汇区爱卫会协商过此处的垃圾清运问题,川汇区爱卫会表示会将此处的垃圾清运走,但迟迟未有行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是荷花办事处,自3月中旬开展春季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以来,周口中心城区15个(乡)办陆续新建了多座垃圾池,一个办事处少则两三座,多则五六座,除了城北等少数几个办事处的垃圾池内的垃圾能得以及时清运外,目前,其他几十座垃圾池普遍存在垃圾堆积如山,长期无人问津的情况。垃圾在高温发酵后不断散发恶臭,蚊蝇满天乱飞,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当天的督查考评活动结束后,考核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各乡(办)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作标准和要求依然不高,以前治理过的问题反弹严重,“门前三包”依然未夯实,对于经过突击整治却又死灰复燃的管理难题,办事处必须尽快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