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铁水牛
 
 
 
2014年9月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扇子
■孙青瑜

  扇子的历史大概有四千年了,系古人就地取材于大片叶,用以遮阳、驱热演变的产物。虽然这一点历史上并无记载,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芭蕉叶扇子、团扇的形状,仍可以窥到远古人因身体直觉与大片叶直接打交道的“上手”状态。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到舜时,却有了象征身份地位和尊卑的符号功能。据文献记载,舜受尧禅后,始作“五明扇”,以示广开求贤之门,后渐渐变成了统治者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符号和劳民伤财的工具。夏禹时,为示简政,曾“禁扇去笠”。只是好景不长,到了殷商,仪仗扇恢复,并用雉尾做成,以示高贵与权威。到了周朝,扇子的等级规定更加森严:有天子八扇,诸候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的差异,以示等级高低。这种仪仗扇在古戏和绘画作品中常见,有侍女持之,故名掌扇。据说,这种标志高贵社会地位和权威的掌扇,到了清末时已经成为民间婚嫁的仪仗队,“不论家世何等,辄取掌扇、黄盖、银瓜等物,习以为常,殆十室而九,而掌扇上尤必贴‘翰林院’三字。”

  纵观我国的扇子发展史,一直处多维发展状态,一边被政治身份符号化,一边是实用性扇子多样化、自由化的发展之路。我国最早的实用扇,多为羽毛做成。汉唐至宋代,团扇开始流行,团扇也叫纨扇、宫扇、合欢扇,扇面薄若蝉翼,有罗扇、娟扇、绫扇、碧纱扇、蝉翼扇等,扇形多为圆形、长圆形、六角形、葵花形、海棠形、梅花形,扇柄多用雕漆、白骨、象牙、名竹制成。因为团扇的扇面质地宜书宜画,因此历代书画家都喜爱在扇上题诗作画,所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扇画便成了我国书画史上的别体之作。到了唐宋时期,扇画的内容也日渐丰富,什么人物故事、山水楼阁、花卉翎毛、仕女婴孩、风俗等都走进了幅不盈尺的扇画中。两宋时期,随着卖扇、藏扇、玩扇之风渐强,出现了专为达官贵人玩扇服务的画商和字铺。当然,既然有富玩家和大玩家,就会有穷玩家和小玩家,比如汴京的集市上出现的纸画扇,绘的木瓜、葵花和钟馗捉鬼,拉开的就是一街两行的民间气息。

  这里所说的纸扇大概就是后来的折扇。

  折扇自朝鲜传入我国,常被文人别在腰间,作为配饰之物流行于北宋,盛行于明代,如画中九友、清代六家、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诸多名家都留下许多扇面书画墨宝,将扇画艺术推向鼎盛。

  只是,在扇子上写诗绘画之风自魏晋盛行以来,价钱历来不菲,所以有“一把扇三尺画”之说。据说,一把小小的扇子要经过近三十位好手名家联手打造,才能到使用者手中。有的扇子集名家书法、绘画于两面,再配以名家雕刻的扇骨,被称为扇中“三绝”。此种扇子,虽叫文人扇子,可一般的文人却用它不起,渐成富家公子哥斗富把玩的工具。因为它不但有名人真迹的扇面,扇骨也越来越昂贵。宋代是以“燕竹为骨”,后又发展成什么象牙、黄金、白银、紫檀、湘妃、鸡丝、玳瑁等。前几天在电视“鉴宝”节目中,一持宝人手执一把画有黄宾虹小品的摺纸,被专家估价二十万还渐长,让观者惊诧不已。

  也就是说,除了仪仗扇子外,实用性扇子也分化成两个维度。贵族扇子自先秦以来,便种类多样,款式也是层出不穷,什么羽扇、团扇、书画扇、折扇……最大的扇子,扇面展开六尺有余,最小的掌中扇,直径不到一寸。而民间用扇却千古不变,多是就地取材,除了蒲扇,就是芭蕉扇,没有雕镂,不沾墨宝香,以低廉耐用游走在扇子文化的边缘和底层人民的手中,样子一直无有大变,却以不变应万变的顽强力,延用至今。

  文人有咏扇之风,民间自然也有不少有关扇子的打油诗,如: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又如:天到五六月,小扇不出借;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由此看来,在穷苦人家连扇子都成了奢侈品。有人笑谈一吝啬的土财主为怕扇子摇坏,只摇头不摇扇子。虽说是笑话,但也说明扇子因为活动量大,容易扇坏。会过日子的人家,买回扇子,常常用布裹一圈儿包边儿,以增加扇子的使用寿命。而马虎的人家,没那工夫,扇两年,扇边儿扇烂了,拿出剪子将毛边一剪,一把新扇子又出来了。只是剪了边儿的扇子更不耐扇,呼啦几天,扇面便开始成绺成绺地散开了,成了典型的济公扇。但是对于过日子比树叶还稠(愁)的农家来说,只要还能扇点风儿,就会继续摇动。

  记得小时候,表舅家娶儿媳,请母亲受头。当时正值三伏,天热地燥,顶着日头看新婚仪式,将我热得满头大汗。母亲见状,随口问表舅有没有扇子。不想表舅一听母亲要扇子,怔了一下,随后便是一脸的内疚:“我出去找找!”待母亲想拦他时,表舅已经挤出满院的人流,小跑着出了大门。

  不知过了多久,表舅拿回来一个烂了边儿的芭蕉叶扇子,据说还是跑半截儿庄子才借到的……时隔多年,这件事一直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知道小小的扇子不但是尊贵卑贱的形象代言人,还彰显着日子的松紧性:从贵族专人打扇到贫民无扇可打、顶日暴晒,从价值连城宫廷用扇、文人用扇到烂边儿成绺的农家蒲扇、芭蕉扇,正如我在微信上写的一首打油诗:

  天气炎热话蒲扇,

  蒲扇一动凉民间。

  边子烂了剪子剪,

  一修一剪照样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广告
   第08版:专题
   第10版:国内/国际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金融·保险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大众拍客
   第17版:汽车·旅游
   第18版:汽车/专题
   第19版:汽车/服务
   第20版:旅游/资讯
   第21版:广告
   第22版:汽车/关注
   第23版:汽车/生活
   第24版:广告
闲话扇子
古体诗五首
中国梦
思 亲
七旬老人的绝活
格律诗词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