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身为国家主席,一件睡衣一穿就是二十年,补了70多个补丁还再穿。这事众所周知,传为美谈。的确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穿衣也确实是太俭朴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点也不夸张。原辛集一中物理老师张中生,给我讲起穿衣的事。他说他结婚时做的呢袄,如今女儿已十九岁了,每年拆洗拆洗继续穿。一家之人,一件衣服常常老大穿后,老二、老三接着穿。那时没有线衣线裤秋衣秋裤,冬天光腿穿袄穿棉裤的很多。春天来临天气变暖,没布做褂子裤子,棉袄棉裤一拆,套子一撕,就成为裤子褂子了。我的妹妹和邻居一姑娘都十六七岁了,为救韩邻居的落水孩子,二人衣服都湿透了,就只好冻着,因为没有衣服换。父亲和后街的拉架车搭档,常常一块儿出门拉脚,关系好吧!晚上行路时,二人一起拾到了路上也是拉车人丢的一条旧棉裤,后来因为旧棉裤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脸红脖子粗地争吵了半个小时,就剩动手了。
那时候人们的鞋子常常打鞋掌,就是在鞋底子的前半截和后半截,根据鞋子的大小,用钉鞋钉钉上两块和鞋底子大小相等的架车外胎,以增加鞋子的耐磨,延长鞋子的寿命。袜子还要另外上一个底子,叫托底子袜子,以增强耐磨。辛集二中一位老师穿的呱嗒板鞋,其中一只鞋底断掉一截。他舍不得扔,硬是又呱嗒了一季,上讲台时也穿着。人们的鞋子前面露脚趾头后面露脚后跟的相当不少。我的一个门上的大伯很风趣地说自己的袜子:“哎呀,大家看,大江大海都有底,我的袜子没有底啊。”夏天雨水多,人们买不起雨鞋。村中到处是泥泞的道路,太阳把泥泞晒热了,加之有禽畜的粪便,赤脚在上面走来走去,脚上很容易起痒痒疙瘩,痒起来挠得冒血也不解痒。我儿子在郑州读大学时,他登封县一同学,上大学了,母亲给他做的鞋,路上舍不得穿,打赤脚行路,到校前洗脚穿上,到家前洗脚穿上。
那时人们的衣服布料大都是粗布,人们称在商店买的布为洋布。白粗布穿的太单调了,就买黑颜色皂碘染成黑的,或用河里红胶泥捶一锤,变成紫花色。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国进口日本尿素化肥,化肥用后,袋子是理想的裤子布料。风一吹呼啦啦乱响,非常时髦。但必须用颜色染过关,如不染前面显示化肥,后面显示日本产字样,令人尴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妇女没有内裤,难怪后来电影电视上,有反映光棍汉子偷女士内衣内裤的。本作者自小穿大裆裤子,裤裆长到腿弯子。上初中了才穿上用白洋布染成海军蓝色的西式裤子。那时谁有重要场合时兴借衣服。不瞒你说,一九七八年我结婚时就借了两个人的衣服,一人的裤子,另一人的褂子。一件蓝褂能穿成红色或白色,一件白衣服能穿成紫花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城里年轻人已有线衣线裤、秋衣秋裤。城里女孩子穿红秋衣绿秋裤,而农村人穿的少之又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穿衣方面慢慢有了变化。年轻人开始有做黑色、蓝色棉大衣的,那时叫“创牌子”。“创牌子”就是,做大衣要找缝纫技术过关的工匠,做好后,披着大衣,顶风骑着自行车,大衣不被风吹掉,技术才过关。过几年又时兴黑色毛呢褂子,分长款和短款。女子穿风衣、旗袍、裙子的越来越多,长裙短裙各式各样,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如今看来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人们以前穿棉的,后来穿半棉的,再后来尼龙化纤的,现又倒回去穿纯棉。做衣服的布料经历了粗布、洋布,线呢、提花呢、华达呢、毛呢,的卡、的确良,平绒、灯芯绒、金丝绒等。蓝色有翠蓝、蓝司令、柳叶蓝、北京蓝、海军蓝等。
年轻人前几年穿衣服说“赶时髦”,现又说“赶潮”。一年甚至一季一个新花样,新衣服成箱成柜,别说褪色打补丁,就是不称心的衣服,洗一两水,就束之高阁,夸张一点说“一次性”。不想穿的衣服打包扔的桥头、路壕、荒坑到处皆是。稍富裕的家庭,小孩子刚几岁,衣服就买了几百件。嫁女儿有套十几床被褥的。有了外孙给外孙送的衣服能穿到十几岁。过去俗语“初初打打(去身上灰尘)走娘家”。现在换了一件又一件,满箱满柜的衣服挑花了眼,怎能如意?我的一个战友田一美,现也已退休,本来自己也有退休金,加之孩子多,季季都给添新衣服,且都是不要不要买来了。现夏季衣服,一天穿一件,一月都不会重样的。如今,穿衣和过去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