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连载/读书
 
 
 
2017年8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拿起和放下之间
——张建和他的抽象艺术

  ■董素芝

  张建是个艺术大家,以抽象艺术鸣世。他从年轻时的写诗、绘画、作文,到目光和镜头随着大自然律动,用思想架构摄影,他的纪实摄影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近10年间,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中德国际艺术展”,德国柏林“中国当代艺术五人展”,“不可触摸的痕迹——中国(张建)、比利时(克里丝汀)当代影像双人展”、“色舞”“中德(张建、伯恩哈德·斯多达、鲁道夫·达海姆三人)国际艺术展”等,已跨出国门,成为成都乃至中国摄影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张建是成都人,生长在一个被称为“艺术之都”的地方,不久前刚从成都市公交集团老总的位置上退下来。他不仅是的士文化文史收藏家,还是科普作家,写作出版了《从清朝开来的的士》,开办了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其对文化的热爱可见一斑。

  我与张建结缘是因为眉山的诗人棱子,她寄来了张建的摄影作品集《生活在别处》,但这些作品完全颠覆了我关于摄影是纪实还是原生活的概念,它们似油画、似水墨,完全是一个游离在现实与梦幻间的世界。

  这个艺术世界,让我想起神笔马良的神奇,只是张建的神笔是镜头。随着他的镜头,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波动着一艘帆船,转下镜头,黑色的天宇下,现出一座燃烧的城堡,这是人影幢幢的“盗梦空间”。随后,又有了色彩斑斓的“色戒”、“花叙”,似梦似幻的“灵影”,水墨一样的“幻荷”,似跃动的音符又似远古遗存的“神曲”,临风而舞的“树俑”和“婚纱树”,它们精灵般跃动着,震人心魄,充满力量。

  这个似在我生活之外存在的灵性世界,让我惊叹、疑惑、追问着……也让我对张建充满好奇,一如对他生活的那个城市。

  成都人的“小资”和自我都是出了名的,都艺术得不要不要的。据说,成都人不但会吃、会耍,牌打得更是无比震撼。多年前就听说,飞机上都能听到“啪啪”的麻将声。我想,飞机上的麻将声自然是夸张了点,但成都盛产诗人、艺术家我却是信的。

  自古巴蜀多奇才,可不是,全是仙才、鬼才。从一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为媒得到才女卓文君,到“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全是不走寻常路。号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更不知迷倒了多少天下文人。后来,又有了毁誉参半的大家郭沫若和被称为中国良心的作家巴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人的思维模式尚在禁锢中,四川美院大学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就最先震撼了中国。再后来,又有了笔走龙蛇的流沙河、鬼才魏明伦、争议不断的小四郭敬明。

  他们一出场,全与众不同。

  其实,关于成都的热播戏从没间断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慕容雪村),《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张艺谋),一曲《成都》,更是让歌手赵雷一炮走红。不瞒你说,我在成都只呆了一天,就迷上了这座城市。唉,天府之国的川人,想不艺术都难。而这个受“艺术之都”滋养过的张建,又是怎样和抽象艺术扯上了关系呢?

  一个月前,因淮阳欲为宋代文学大家——曾任陈州教授的苏辙建苏子读书园之故,我随苏子读书园筹备组赴眉山三苏祠考察三苏文化,拜谒“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途经成都时,张建从棱子那里得知消息后,便和成都燕露春茶社爱书、爱艺术、爱生活的“沙龙女主人”小唐赶去,邀我晚间到小唐的燕露春茶社吃茶。

  眼前的张建质朴、谦和,既有老朋友的默契,也有初次见面的矜持和内敛。说真的,从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巴蜀人的张狂,他写在脸上的真诚倒让我想起满含道义的中原文学大侠杜甫、韩愈、白居易……他微微的笑里,又让我想到诗人的忧郁。棱子后来告诉我,张建那两天重感冒,却执意要出来见我。在茶社,不经意间,就看到了错落有致的茶台间专为艺术家们置放的书架。小唐说:“棱子有安排,要你坐在她常坐的位置上,就像她也在这陪着你。”落座间,张建从车上拿了他的《金沙印象——张建当代纪实摄影作品系列》和新作《观看——张建抽象艺术》签名送我。这时才知,成都正在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观看——张建&付黎明抽象艺术双个展》。

  能亲眼目睹张建跨国界的作品联展,自然是一件幸运和开眼的事。可惜我已买了返程的机票,为错过的这场艺术展,我深感惋惜。

  和小唐一起喝茶时,张建说:“我给你们拍照传给棱子。”说来可笑,当时,我委实担心他不会玩手机,觉得手机拍照只是寻常人的把戏。但他刷刷地拍着,且在不停地变幻角度,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让我觉得他是个趣人。直到拍照结束我才想起,我面对的是一个摄影家,一个资深摄影家,此时,对自己的迟钝真是羞于启齿了。

  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张建玩上了相机,当然是因为热爱。在他心中,摄影是能将客观和主观世界完美表达的艺术。当时,他和大多数摄影人一样,在风光、花卉、建筑等题材之间转换着。只是,拍了十几年片子后,他有了不满足。他发现自己所拍摄的,在其他摄友的镜头里常常呈现。他说:“我也成为了千千万万中被复制的一个,犹如一滴水入了大海;类似的人和景观,被千万镜头所包围,而包围景观的镜头和摄友更是一种人造的风景。这风景又有什么内容和意义呢?此刻,我选择了放下相机。”

  “我在哪里?”这是一次自我的发问,也是一个艺术的发问。曾是摄影发烧友的张建突然间醒悟了。于是,张建的拍照声随之戛然而止。

  放下相机,并非放下摄影,只是,他不再急于拿着相机东奔西跑,而是有了思考。张建从小就喜欢阅读、写作和画画,此时,他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和思考。他不再满足于年少时的诗词歌赋,而是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哲学的、文史的、美学的、经济和市场的,还有专业的,如美术绘画、清代民窑瓷器鉴赏及文史类收藏等等。他也经常写些诗歌、游记和随笔之类,在这样的积淀中,他不知不觉过了十年。

  在放下、思索、沉淀的过程中,张建发现,原以为摄影题材被挖掘得所剩无几,其实可摄影的题材多的是,甚至更加震撼人心。因为社会和时光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大自然也在分分秒秒地发生着变化,所有这些就像一个旋转着的万花筒,不断带来新奇和意外,这不正是艺术创作素材的来源?!

  2008年,张建又重新拿起了相机。此时的他,经过又一次生活和艺术的积淀后,将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以“酷视觉艺术”出场,惊羡了无数人的目光。

  因为职业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张建关注最多的。他发现,在城市的扩张、改造中,沉默的泥土、拆迁的墙和绿化的树在悄然变化中。那些已耸立百年之久的墙,承载了市场经济赋予的使命,上面的广告涂了又涂,艳了又艳,透过那斑斓的色彩和诗意流淌的画面,让张建感知到了岁月起伏的呼吸和时光轮回的律动,闻到人间烟火的味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树了,山上的树、乡下的树,像农民工一样结伴进城了。这些树,来的时候是深秋或初冬,为了存活,城里的人给它们穿上了塑料薄膜,犹如女孩子出嫁时穿上了婚纱;为了补充营养,有的挂上了吊针,犹如医院里病人挂的点滴……这些没有树冠和绿叶的树、被塑料薄膜捆绑成俑的树,因违反了生物的本能,看起来十分怪异。这情境,很像一幕幕滑稽剧在城市公开上演。张建用镜头记录它们。于是,就有了《流浪的土》、《拆迁的墙》、《进城的树》等一系列作品。

  张建用镜头作笔纪录了川西平原细微的变化,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大量信息和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只是,他不再用普通的写实手法,而是选择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抽象语言就是“酷视觉艺术”。

  所谓“酷视觉艺术”,张建说,就是从视觉发现、技术表现、思想引领上都是全新的,让作品给人出乎意料的艺术认知和视觉享受。在这种拍摄中,不在于镜头对准谁,关键在于怎样拍,镜头怎样去表达,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思想问题,它决定出作品的方式和作品的高度。

  在拍摄中,张建将自己的人文气息融汇在数码相机里,呈现出他对这个时代的思索和对自然的理解,如土之形、墙之影、树之姿、荷之韵等等,又在自然的暗示下领悟艺术,使自己成为相片的一部分。他说:“再次回归影像创作之后,我的创作就直接在岁月里进行,讲述的是光阴和大自然的故事。未来,我的镜头和目光也将会始终如一追随大自然的律动,我把创作当成探寻生命终极意义的一种方式。”

  从纪录生活到探索人与自然、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张建的人文精神凸显了。这是一次精神意义的飞升,这种探索,不仅让他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更让他的作品有了属于张建的味道:抽象于生活中看到的形形色色,将其述之力量感。这样,他的作品不仅有了光影的完美、水墨的韵致、油画的璀璨,且凝重而富有生命力,拥有了灵魂的自然之美。

  不难发现,张建是精神世界虔敬的漫游者,难怪他带给我们的世界是如此丰厚。他以诗人、艺术家的敏感和洞察力,在拿起和放下之间,完成了从文化自觉到艺术自觉的转换。

  当代著名艺术家、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晓庄说:“张建的摄影作品是全新的,他用心灵解放了摄影,它需要我们去感知,调动整个生命的审美眼光去聆听,那是一种久违了的痕迹。自然、时间,心灵在流动,如一泓清泉在空灵的山野自然造化中明澈、清雅,驻足冥想。”

  或许,这是对张建抽象艺术最好的解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图片新闻
   第02版:时政/锐评
   第03版:要 闻
   第04版:视觉印象
   第05版:铭记历史铿锵足音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文化周口
   第08版:连载/读书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百姓写手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楼市家居
   第18版:楼市/资讯
   第19版:家居/服务
   第20版:魅力/家居
   第21版:健康生活
   第22版:健康提示
   第23版:健康/资讯
   第24版:健康/关注
在埃塞的日子里
在拿起和放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