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光
贵州黎平县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森林覆盖率74.6%,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黎平述洞村举办庄严的祭祀活动
谋势起跳激活力
黎平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
然而,长期以来,黎平一直顶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黎平老百姓为什么守着旅游资源的“金碗”却依然迈不过“贫困”这条“沟坎”?
“要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黎平必须将‘旅游兴县’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用敢于创新的精神书写出一份漂亮的答卷。”黎平县委书记杨俊说。
近年来,黎平推进“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打造“曙光之城、侗乡之都、生态之园”旅游品牌,以肇兴侗寨、古城翘街、八舟河为重点,构建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大格局。
据了解,以规划为先导,黎平县编制和完善了《黎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肇兴、翘街、南泉山、八舟河、天生桥景区等多个旅游发展规划。
黎平古城翘街和肇兴千户侗寨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100个优先发展的景区,两大景区双核驱动,激发了黎平发展文化旅游的创新力。
乡村旅游促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黎平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全面提升了黎平绿化水平,黎平的生态旅游内涵不断丰富。
近年来,黎平县建成了太平山、石龙山、天生桥、飞龙洞、八舟河等一批森林生态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成为“多情黔东南”旅游线的主要亮点。
据了解,黎平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林区县”、“全国生态示范区黎平试点县” 等荣誉称号,黎平正立足青山秀水,谱写乡村旅游的财富传奇。
每到夜幕降临,肇兴千户侗寨那流光溢彩的风雨桥和沿河两岸的景观灯,就把寨子装扮得分外多姿……
过去,这个有880余户4000余人的侗寨发展一直步履维艰。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守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却过着贫困的生活。
当地老百姓口中,长期以来都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侗寨风情特别美, 粗茶淡饭能养嘴。侗族大歌惊天下, 兜里无钱怨恨谁?”
现在,肇兴人的生活写满幸福。随着“千年侗寨,醉美肇兴”品牌的打响,黎平县着力把乡村旅游定在惠民强农的发展坐标上。
好风凭借力,黎平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投入2.8亿元建设肇兴千户侗寨景区表演场、街道、河道治理、景观长廊、旅游服务区等98个基础设施项目。
“侗寨美了,游客多了,村民的荷包鼓了。”黎平县妇女创业促进会的吴贞琼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吴贞琼现在自己办起了休闲度假山庄,而旅游业已成为农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如今,肇兴千户侗寨景区带动了全县“农家乐”70余户,乡村旅馆15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300余个。
乘势转型求跨越
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黎平跃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借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立足原生态优势,做足旅游发展的大文章,把黎平打造成珠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黎平县县长唐浩表示。
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革命老区、侗族大歌世界遗产地于一身的黎平侗乡,文化旅游品牌枝繁叶茂。
黎平县政府与北京申电瑞达公司签订协议引进6.5亿元,倾力打造“侗族大歌实景展演”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观光、体验、寻访、研究、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性侗族风情旅游城”。该项目被列为贵州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全省拉动内需重点建设项目。
与此同时,一个个旅游项目工程在持续接力:对全县85个重点民族文化村寨进行规划,不断完善地扪、四寨、三龙、铜关等民族村寨的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肇兴、翘街旅游重点景区,建设“一街一墙两馆六巷”,完成翘街古城墙修复工程,培育翘街景区业态;推进西门河治理和景观打造、南泉山文化广场、星级宾馆、侗族风情园等项目建设。
“黎平原生态侗族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经典的红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里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乐园。”来自台北市摄影家协会的廖耀宗先生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
随着黎平机场航线加密,厦蓉高速、黎洛高速、贵广高铁、三黎高速先后建成通车,黎平5小时车程范围内就可进入珠三角经济区、长株潭城市圈、环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要塞之地。
黎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黎平转型发展“升级版”,黎平决策者着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园林化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合力推动旅游产业扣人心弦的“撑竿跳”。
2013年,黎平县共接待游客16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36.7%。
一组组攀升的数字,印证着一个以“生态观光游、民族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为特色的旅游大县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