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是个老共产党员,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脾气一向倔强。
伯父膝下就一个女儿,名叫玲子,老两口一直跟着女儿在外地居住。
我和伯父见面的机会很少,但对他总是充满敬畏。
有两件事,是最近玲子告诉我的。
一件事发生在去年初冬的清晨。那天,格外阴冷。天刚蒙蒙亮,伯父就出去散步,到了六点多,居然零零星星地飘起雪花来。伯父穿得少,又没带雨具,伯母难免牵挂,就让玲子拿着雨伞,骑自行车找他。所幸走得不远,没多久,玲子就找到他。就这样,玲子推着自行车,父女俩一边闲聊,一边往家里赶。走着走着,就到了距家不远的十字路口。当时,路上行人稀少,赶巧亮起红灯。有两个同行的小伙子视若未见,我行我素地向前走,玲子也随波逐流,加入他们的队伍。这时,玲子听到身后一声大喊:“丫头,快回来!”玲子回过头,只见老人举着伞,孤零零地站在斑马线外。玲子机警地环视四周,说:“爸,没交警。”老人绷着脸,皱着眉,见女儿无动于衷,紧跟了一句:“你没看到红灯吗?”玲子红着脸,怯怯地退回去。待到交通信号转换成绿灯,才重新赶路。途中,老人说:“丫头,其实,当红灯亮起来的时候,路上有没有交警不重要,关键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老人语重心长,风雪中,瘦弱的身躯看上去格外高大。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今年春天。伯父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实报实销。即便这样,他买药也总是“只买对的,不选贵的”,每年报销的医药费只有二三百元,其中有一年只报销了六十块钱。玲子的婆婆是老胃病,为了治病,家里前前后后没少花钱,攒下一大把药费单子。那天,玲子揣着婆婆的药费单据,硬着头皮找父亲商量,希望以他的名义报销一部分。他一听就火了:“我自己看病,都不愿意多花国家一分钱,怎么能假公济私给别人报药费?”玲子劝他:“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反正省再多的钱,别人也不知道。”伯父耐着性子开导女儿:“丫头,还记得我给你说过的话吗,做人,别管人家知道不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有个尺度,‘闯红灯’的事儿,什么时候也不能干!”玲子无语,老人又和颜悦色地安慰她:“钱不够用,我可以给你,搭顺风车报销药费的事,我断然不答应……”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都有一盏红灯——那盏红灯,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警戒线”。伯父是一位淳朴的老人,他却让我们懂得,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应该怎样去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