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沙颍文艺
 
 
 
2010年8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阳成语典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成语、典故是华夏文明的积淀,是羲皇儿女智慧的结晶。她成为中华历史的缩影,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无数成语典故背后耐人寻味的故事,更是魅力无穷,寓意深远。通过成语典故的本义、引申义,人们既能从中增长历史知识,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又能秉承智慧,增强乡土感情。

  淮阳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是太昊伏羲所都之宛丘,仅从春秋至汉代,长达七、八百年的繁盛时期,留下了众多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孕育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古陈文化。在古陈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有许多灿若明珠、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大义灭亲”、“门可罗雀”、“毛遂自荐”、“蹊田夺牛”、“陈蔡绝粮”、“鸿鹄之志”、“博浪飞锥、判若鸿沟”、“淮阳卧治”等数十条成语、典故。

  这些记载于古代史料中的真实、生动、寓意深刻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积极而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作用。这也是成语、典故与一般故事所不同之处。

  

  春秋时期,卫国桓公完的同父异母弟州吁,受其父卫庄公的溺爱,委以为将,养成他恃勇凌人,骄纵不法。其党羽石厚心术不正,助纣为虐,二人勾结为非作歹,阴谋策划篡夺君位。周桓王元年(前719年),野心勃勃的州吁,在心腹石厚的配合下杀害了哥哥桓公,自立为君。州吁窃位不久,即肆意残害百姓,倒行逆施,致使卫国上至大夫,下至百姓的不满,视二人为乱党贼子。鲁国大夫众仲曾预言:“州吁穷兵黩武必伤众,对内刑戮忘加必失亲,众叛亲离,必难成事。”

  州吁面对众叛亲离的严重局面,担心百姓不服而造反,于是和石厚商议如何稳定民心。因石厚的父亲是卫国有威望的老臣,决定由石厚向父亲讨教对策。辞官居家的石碏是位忠耿之臣,憎恶州吁、石厚狼狈为奸,就机出计,欲以锄奸。鉴于当时诸侯国君即位,需得到周天子的批准,才能稳定君位。于是石碏要石厚陪同州吁去陈国求助陈桓公,石碏说:当今陈桓公得宠于周天子,陈国与卫国交情又好,由陈桓公向周天子美言疏通,定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与支持,便可安抚百姓。

  州吁、石厚不知是计,便一同去了陈国。石碏暗地里却抢先派人给陈桓公送去密信一封,言明州吁和石厚是杀害国君的罪人,请求陈桓公援助卫国锄奸。州吁和石厚到达陈国,接待他们的是大夫子碱,即带他们到太庙去见陈桓公。太庙门口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得入内。”不免让二人吃了一惊,州吁、石厚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太庙。陈桓公立即下令将二人拿下,当众宣读了石碏的密信:“州吁和石厚大逆不道,谋杀国君,篡夺君位,请陈国帮助卫国伸张正义,除掉二人。”两个奸人乖乖就擒。

  石碏接到陈桓公捉住二犯的通报后,立即同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置。对州吁肯定是处死无异,而石厚是石碏的儿子,众臣拟从轻处理。石碏说:“我怎能为私情而不顾天下大义呢?”坚决不容,并要亲自去陈国执刑!家臣獳羊肩将他拉住,表示愿意代替年迈的石碏前去。于是,卫国派出左宰丑去陈监杀州吁,石碏家臣一同前往处死石厚。卫国随即立了新君,国家恢复了安定。人们称赞石碏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及正义,不徇私情,使犯法的亲人受到制裁,称之“大义灭亲”。此成语与“众叛亲离”这一相关成语载于《左传·隐公四年》,从此流传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教育视界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淮阳新闻
   第07版:沙颍文艺
   第08版:影视·书画
沙颍文艺
献给大爱无疆的周口人
周口颂
·淮阳成语典故·
大义灭亲
撤地设市十年来
周口文学网络传播的意义
杂面馍的向往
见蛇说蛇
刊头摄影
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