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会给幼儿的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有一位小朋友,小便总撒在身上,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幼儿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口实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二、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教师的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态,为幼儿创造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这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三、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造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综上所述,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义煤集团公司直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