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5年3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代·白釉高足杯

  【藏品档案】

  元代白釉高足杯,通高8.6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5.8厘米。该杯为上下两节烧制,卷唇口,喇叭形高圈足。上部通体施白釉,下部裸胎,胎色泛铁红色,中间结合部有很漂亮的流釉痕,釉色温润、肥厚,玻璃质感较强,实为难得的元代文物藏品。

  【藏品资料】

  高足杯因杯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用手佛前供奉者,称“净水碗”。高足杯有陶、瓷质之分。周口市文物商店存藏最早的有战国灰陶高炳壶三件。而陶质高足杯尤以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最为著名。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后成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全国各个窑口都能生产。

  高足杯及高足碗至目前,仍没有确切的产生时间。陈德富《古陶瓷收成与鉴赏》说:“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响的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见不到的。明、清时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被继承、延续下来。”王莉英《陶瓷器鉴赏与收藏》说:“文献记载五代有高足碗。实际上五代时并无高足碗,有在碗心里印‘高足碗’三字者,但足很低。元瓷多见高足碗。”上述两本书里明确说元代以前的陶瓷中没有该器形。可是铁源主编的《古代民窑陶瓷》则以实物彩图分别列出了唐、宋、金时期高足杯(碗)的存在。

  而清代朱琰《陶说》卷六《说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注:十国南平器)”条记:“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不过,熟悉唐宋瓷器的同行们应该都知道,《三楚新录》文中的“高足碗”,并不是元明时期常见的那种高足杯,而是类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见的高圈足碗,这种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8厘米左右,相对于唐、五代十国时期常见的矮圈足碗和玉璧碗底,这种高圈足碗确实可以称为“高足碗”了。此外,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宋代瓷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却很醒目。陶瓷高足杯和碗在唐、宋时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有藏友就收集到六朝时期青瓷高足杯。依据这些实物资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产生时代推进到公元六世纪前后。毛琦/文  

  (藏品图片由周口市文物商店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邮储之窗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要 闻
   第08版:要 闻
从荒野渡到中原名镇
吃红薯的“艺术”
豫剧有个肖秀莲
元代·白釉高足杯
《韭花帖》和《韭花帖》碑
白危:《垦荒曲》倾情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