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5年5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黄泛区农场走出的父子作家

  翟国胜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这是鲁迅先生七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讲的是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子承父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富二代”、“星二代”闪亮登场。如今,“子承父业”的现象在文坛也成为一种风尚,许多作家的子女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人们称之为“写二代”。在当今异常活跃的河南文坛上,就有这么一对父子作家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从黄泛区农场走出去的南豫见和他的儿子南飞雁。

  南豫见:“绿叶对大树的敬意”

  南豫见,1952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一个普通的农户人家。

  1961年,由于天灾人祸,唐河遭遇了大的饥荒。为了生存,母亲带着豫见兄妹三人投奔亲戚,来到了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回忆当初的这段情景,他说:“那天细雨空蒙,路边一只带泥的半截红萝卜,像蜡烛灿然一亮,驱散我眼前混沌的饿雾,我猛扑过去,抓起来不及细擦就啃了起来。往四周一看,我的天啊,满地种的都是红萝卜。要知道,我那时是从一个很饥馑的地方求生到黄泛区农场的,当时我觉得有红萝卜吃真好,在国营农场从此不会再挨饿了。这就是我一个9岁孩子对黄泛区农场的第一印象。”说到这里,南豫见不好意思地搔了一下头,接着说:“当时真是饿怕了。”

  南豫见到九分场后,看到拖拉机手们驾驶着“斯大林100号”、“东方红”拖拉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奔驰,心里很是钦佩,拖拉机手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在分场当了几年农工,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拖拉机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每天上班都是哼着小曲。

  当时,上海作家白危在黄泛区农场体验生活,写出了一部上下两卷57万字的长篇小说《垦荒曲》,这对南豫见影响很大。不甘平庸的他也掂起了笔,从写表扬稿、短消息着手,试着用笔反映身边的生活。慢慢地,他成了单位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分场的大小文字材料也都落到了他身上。

  由于在写作上显示出了一定的才能,1978年,场党委调他到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写作。这下他更来劲了,白天下基层采访,晚上又不顾劳累伏案写作,常常一写就是半夜。天道酬勤,他的作品接二连三见诸报端,有的还上了省报的头条。从消息到通讯,从通讯到报告文学,而后又写起了小说。由短篇到长篇,一发而不可收,最后终于成了一名专业作家。

  南豫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生命原则》(上下卷)、《生命激情》、《从红妆到女囚》、《谎言如歌》、《1957:生命的断点》、《大鳄无形》、《画地为牢》、《百年恩公河》;中短篇小说集《皇天后土》、《小和尚拆庙》。长篇电视连续剧《日出日落》、《生死较量》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与八套黄金时档推出。作品曾获河南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飞天奖、莽原文学奖、大河电视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介至海外、港台地区。

  《香港商报》文艺副刊部主任、著名书评家黄玉山先生这样评价南豫见:九部长篇小说,数十部中短篇小说,两部在央视黄金时间播放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使南豫见享誉中原,蜚声中国文坛。然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三部作品最为读者看好,一是《生命原则》,曾受到李洁非、何镇邦、周政保、林为进等著名评论家的一致肯定,被称为颠覆了同题材的“大墙文学”;二是《百年恩公河》,小说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当代文学画廊中绝无仅有的人物形象、别出心裁的“老树结构”,以及鲜活的方言展示浓郁的地域风情,实现了当代小说的新突破。在普遍存在的思想“贫血”的当下文坛,此书可谓独树一帜地成就了我们民族的一部百年心灵史,得到主流与民间的双重认可,连获两项省级大奖后,受众有感而发的评论文章已有30多篇。三是2011年出版的《红色劳改营》,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奇特的想象、优雅的叙述、生动传神的人物塑造等精湛的文学元素,将共和国的厚重历史浓缩在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中,被人们誉为文学的“青藏高原”。

  南豫见在黄泛区农场生活、工作了28年,农场的风土人情,农场职工的人文品格、高尚情操、行为模式都深深地镌刻在南豫见的心目中,流淌在他的血液中,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素材。农垦职工的精神、气魄、品行、品质,一招一式,无不强烈地感染着南豫见,成为他笔下永远的英雄,吟诵不尽的主旋律。谈到黄泛区农场这段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时,南豫见真诚地说:“我的创作与农场生活的经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比如我的处女作《农机战线大庆人》,就是写我当农机手时的生活。然后是《黑妮夺魁》,还有《强龙压倒地头蛇》等等,包括长篇小说《生命原则》、《百年恩公河》,还有电视剧《日出日落》等,都有大量的氛围、情节、生活来源于农场。农场的生活非常独特,既不同于农村,也有别于城市。在农场时,我曾经4次参加由国家农垦总局举办的全国农垦文学讲习班。当时对农垦文学的定位是金边银角。也就是说,农垦文学尽管不在文学主流上,但是它生活的独特性决定了它艺术的独特性,并且也决定了它有着持久的生命力。”

  为庆祝黄泛区农场建场60周年,南豫见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绿叶对大树的敬意》,文中写道:“三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五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成就了我这位饱经风霜的文学创作者。连任四届省文联委员、五届省作协理事,三届市作协主席。如果说这一切是一片绿叶的话,它是生长在九分场的枝上,连在黄泛区农场的大树上。绿叶与大树血脉相通,原本就是一个生命的本体,荣也密不可分,枯也密不可分。没有大树,何来绿叶?绿叶对大树的敬意,是生之本能,永远不会改变。”

  谈到今后的创作打算,南豫见说:“观看了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爱在苍茫大地》后,勾起我对过去农场生活的回忆。我有信心写一部反映黄泛区农场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为我们农垦人、为黄泛区农场树碑立传。反映农垦生活,讴歌农垦业绩,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一定要努力、尽力、奋力!”

  南飞雁:“父亲是一座灯塔,而并不是我手里的船桨”

  南飞雁,1980年在黄泛区农场出生。当时父亲南豫见在场宣传部工作,母亲宋翠萍是农场子弟中学的老师。从飞雁咿呀学语开始,父母就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骆驼和羊比个子等,常常听得小飞雁眉飞色舞,笑得前仰后合。

  小时候,南飞雁每晚醒来,总是看到父亲在灯下写作,觉得很神圣,这给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上学了,老师问他:“飞雁,长大后要干什么?”南飞雁响亮地回答:“当作家!”老师笑了,只当是一句玩话。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此话竟然成了现实。

  2001年1月,南飞雁还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三学生,长江文艺出版社就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冰蓝世界》,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小说通过沙川市一中在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前几个月所发生的人事的描写以及涉入的各社会层面的展示,展露了现时代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社会形态纠葛在一起的社会景观。作品的描写面较过去中学生活题材的小说已大大拓张。这里不仅林立着教学楼房,还林立着清规戒律,应试教育的框架规制着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同时,教育机制与其它社会机制勾连相接,导致人的社会关系千丝万缕,相互牵扯龃龉,人性的崇高与卑贱被层层剥露,被誉为“文学豫军新人工程”的一个重要收获。

  2002年,南飞雁毕业后在河南电影制片厂(后改组为河南影视集团)工作,任专业编剧、文学编辑。现任河南影视集团剧本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首批签约作家。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冰蓝世界》、《大路朝天》、《大学无烦恼》、《梦里不知身是客》、《幸福的过山车》、《大瓷商》,中篇小说《红酒》、《暧昧》等。曾获“首届海峡冰心杯中华在校生中长篇小说出版征集”活动优秀奖,河南省第一、二届“五四”文艺奖文艺类金奖,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2008年度优秀图书奖,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目前共出版长篇小说六部,一百余万字,题材涵盖青春、校园、职场、历史等多个领域。曾担任数十部电影、电视剧编剧和文学编辑,其中《少林四小龙》获得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入围奖。

  文学评论家李琨这样评价南飞燕的作品:“南飞雁近年来的几部官场题材的中篇小说《红酒》、《暧昧》、《灯泡》,开创了官场小说写作的新局面,跳出了此前这类小说千篇一律、雷同多多的窠臼,对身居官场人物的内心的刻画,具有独特的‘人情味’,把逐渐式微的官场小说,带进了新的空间。”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南飞雁坦言,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确实是受父亲的影响,“在这方面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对我的读书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会经常交流,他会告诉我你应该看看什么书。对他说的话我是理解也要做,不理解也要做,能理解的说明我进步了,不理解说明我还需要进步。”“在我的文学创作中,父亲是一座灯塔,而并不是我手里的船桨。目标取代不了脚步。”南飞雁称,父亲只是为自己的文学之路指引了方向。

  谈及儿子南飞雁的文学成就,南豫见发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感慨。“实事求是地讲,南飞雁取得长篇小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为河南文学界竖立了新的标高,代表着河南长篇小说的最高尺度。”说起儿子,南豫见有着掩饰不住的欣慰和自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
图片新闻
陈国溯源
从黄泛区农场走出的父子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