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书打开历史,以历史见证家风,这就是家书文化的目的所在。家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它在思想上有着大智,在伦理上有着大善,在艺术上有着大美,是人类感情交流、思想沟通、家庭和谐、家风正派的载体,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高雅传媒。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书起着修身、修心、铸魂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家书虽然是自然形成的内心情感流露于笔端的私人书法作品,但却体现着书写者的思想和个性,蕴藏着人们难以想象的感人故事。家书的背后是时代的风云,内容丰盈、情感真挚、自然朴实、亲切温馨、情真意切、直抒胸臆,十分珍贵。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苏轼的《东武贴》,及林则徐的私信,尽管一封封信札所镌刻的时代烙印各有不同,但作为天各一方的家人借以交流的纽带,家书在传递信息、维系情感上发挥的作用始终未变。对家书的凝视细品,那满含殷殷期望的叮咛、泪水滴落洇善的墨迹、用心折成方胜的纸笺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和情感共鸣,是任何方式都不可代替的。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家书,对中国革命起着指引作用。抗日战争中的那些充满血、火、仇、恨、也充满光、亮、明的对敌斗争的家书,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嘱托,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家书的精神力量,召唤着中华儿女高举红旗永不倒。
古代和近代,圣贤与廉吏都重视用家书教育家人,建设廉洁家风与和谐之家。清代郑板桥女儿出嫁,他以一副对联竹图作家书,题诗曰:“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买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套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曾经给他留下一副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这副对联使林则徐终身受用不尽,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维。毛泽东写书信告诉毛岸英处理亲友关系的原则——亲亲,但不为亲徇私;念亲,但不为亲谋利;济亲,但不为以公谋私。还去信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再三告诫子女说:“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
这些都是用家书改变不良家风,立良好家风的典范,我们要加以借鉴、学习。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这是家书文化传承的价值。一直以来,家书都以其经久不衰的亲情魅力,成为国人和海内外游子乡思的寄托。家风与家书息息相关,家风的好与坏,决定着一切。在这里,离开了家书的传媒、沟通,就难有家庭的美满、幸福。正因为如此,大凡官员,都注重利用家书的形式对家人进行人文教育,达到树立良好家风之目的。
今日,人们普遍认为信息发达了,通讯方便了,家书过时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信息发达替代不了家书的传媒。人们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如此有价值的家书,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家风正,则民风淳朴;家风正,则政风清明;家风正,则党风端正。好的家风,是风清气正、国泰民安的推动力。对此,党政干部在家风上,要借助家书的力量,确立起立德、立言、立志、修身、齐家,为公、为民、为政、为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遗德不遗财的政治风范,廉家不谋私的操守,为民不为己的无私家风,彰显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家庭风范,才能永葆人民公仆本色。
(作者单位:西华县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