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广告
 
 
 
2010年4月1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为谁培养学生?

  □刘彦章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聊天,他们反映,市区几家小学,孩子们发的教材《品德与社会》、《书法艺术》、《音乐》等没有上。学校还是以《语文》、《数学》为主科,其他都是聋子的耳朵,甚至连陪衬都不是。我禁不住忧心忡忡,素质教育到底怎么走?连7、8岁的学童都在“升学率、分天下”的指挥棒下不分白天昼夜地学习主科,那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什么时候能补上启蒙教育和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难,但在中小学,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空间,毕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学划片招生,升学压力相对小些,这个时候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孩子们的统发教材如《书法艺术》、《品德与社会》等我也看过,编得确实很好。《书法》课的很多内容连我们大学毕业多年的成年人都未必懂,甚至教授、博士!这就是文化的断代。国家为了素质教育,组织专家编写的这些书籍,就是为了全面培养孩子如何立身如何处世,就是为了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孩子的性情和艺术气质,扩大见识,增进对中华文化地理风物的了解和热爱,而我们在具体执行中,就轻而易举地把这些精华抛弃了。

  我们再转身看看家长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吁。

  我们的一个邻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成为一道风景,并得到广大家长的一致欢迎;市区内,书法绘画班、经典诵读班、乐理乐器班成为望子成龙父母的选择——这些家长也未必就是想让这些孩子成为什么家,无非就是为了孩子全面发展,彬彬有礼,儒雅诚信,养成健全人格。而这些,本来都是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由于学校和老师的权威性,如果在校开展类似课程,并与主课同样对待考评,效果肯定更好。为什么学校对此视而不见呢?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培养包括“智”、“情”、“志”三个方面。如今的教育只注重“智”的灌输,而忽视“情”、“志”的培养,加上从小学就开始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压力很大,老师也没有时间补充新的知识,学校环境就不利于孩子人格养成,所谓生活情趣、良好性情、文学修养、美学鉴赏、人文精神,统统免谈!孩子成了毫无生趣的学习机器,而很难成为在感情和道德上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会有幸福的人生吗?

  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人文主义关注的中心,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21世纪呼唤新型教育教学观,人不只是工具性的人才,应该有血有肉,臻于尽善尽美,才能更好地为民族服务。而这些,都应该从小学开始,把培养孩子情志的音乐、美术、书法、修养甚至《弟子规》、《论语》想方设法补上来,如此才真正善莫大焉。

  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是为民族和未来培养人才的地方。中国的未来在哪里?在教育者手中!因此,教育管理者、教师承担着为国育人的重任。因此,没有责任的人、没有爱心的人、没有文化传承意识的人、没有开放包容心态的人很难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宋代大哲学家张载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我担心,如果在我们的手里,人才质量越来越差,中华民族将不知其何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广告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铁水牛
   第13版:车市
   第14版:小记者
   第15版:小记者
   第16版:广告
学校为谁培养学生?
示威
狂妄的“富二代”
温馨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