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焦华中 李鸿学
本报讯 7月26日,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配合宁洛高速沈丘服务区的文物勘探中发现了一座唐代古墓,并立即派人进行了发掘清理。
沈丘县位于周口市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文物部门在该县县城及周边区域的文物勘探中发现古墓葬达200多座,出土过一级文物黄釉乳钉纹豆等国家珍贵文物100多件。近年来,该县前后出土过新莽墓、西晋王室大墓、汉代墓等多座古墓。
此次发掘清理的古墓为南北向砖室墓,墓葬开口于汉唐文化层内,开口距地表0.85米。墓葬平面呈梯形,南北长3.0米,南部较宽为0.9米,北部较窄为0.75米,深度为0.75米。墓顶为涩砌顶,两边呈弧状,最顶楞置一排半截砖。墓内埋葬1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南。经发掘清理,该墓葬出土随葬品5件,包括黄釉四系瓷罐1件、乾元重宝3件、铁饰件1件。
该座古墓出土文物虽不多,但极具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比如黄釉四系瓷罐,器型丰满,古朴典雅,饰半釉,釉色青黄,有流釉现象,在这流釉中出现了紫色、月白色。据悉,古代窑工通过仔细研究这种偶然的流釉颜色,发明了鲁山段店窑的花釉瓷,为宋代钧窑烧制成功打下基础,鲁山段店窑的花釉瓷被称为“钧窑之祖”。另外,这件瓷罐的四系出土时已残,同项城、淮阳、郸城等地出土的唐代带系的罐一样均是残系。这反映出豫东地区唐代有入葬时打掉瓷罐的系的特殊埋藏风俗。乾元重宝为乾元重轮大钱。公元759年,唐王朝为平定“安史之乱”,宰相第五(复姓)琦,请铸“重轮乾元重宝”大钱,以一当“开元重宝”50枚,为减重大钱,流通不久谷价斗米涨至7000文,民众饿死者相枕于道,流通不久即废。乾元重宝在我国货币史上开创了钱币用“重宝”钱文之始。由于此钱存世较少,历来为钱币爱好者所喜爱。
该座墓葬规模不大,从墓葬的结构来看,墓葬平面呈梯形,这和唐代墓葬结构相吻合。墓砖薄而小,吸水性较强,火候较低,也符合唐代砖的标准。出土的文物同我市其他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器型、釉色、胎土基本一致。最重要的一点是墓葬里出土了唐代中期的年号钱。结合以上几点,考古人员初步把这座古墓定位在唐代中晚期,即唐肃宗(公元759年)之后。
该座古墓虽历经千年而保存十分完好,没有倒塌也没有被盗,考古人员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古墓科学的墓顶结构和深埋地下的结果。该座古墓的发现,对研究我国瓷器发展史、钱币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文物断代提供了可参照的实物标本,它的发现丰富了沈丘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