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元宵节”,小孩子玩灯笼的少了,尽管各式各样的灯笼应有尽有。人们是早早地吃过晚饭,成群结队地拥到大街上观看各单位、各商家燃放烟花。一束束礼花弹飞向空中,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到处火树银花,煞是美丽壮观。
在我儿时,过“元宵节”根本就没有这些。最多是每家买上两把“起花”(俗称),几个“天地炮”,手头宽裕的人家会买上几尊用泥坛子做的“大花”。
当年的孩子们很少有玩灯笼的,一是街上卖灯笼的不多,二是家里没闲钱来买。那时我们便自己设计出一种灯,因为它能够上下晃动,灯焰忽忽闪闪,所以我们就叫“忽闪灯”,这种灯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把白菜根的芯部挖空,里面倒点油,用棉线做个灯捻,再用一根弹性很好的竹劈扎住白菜根,这样一盏“忽闪灯”就制作完成了。吃过晚饭,孩子们一个个挑着自家制作的“忽闪灯”出来了,在村口,在路上,奔跑、欢呼、嬉闹,汇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我与儿子谈起当年的“忽闪灯”,他感到非常新奇,于是按照我说的做了一盏。儿子看着这简单而近乎丑陋的“忽闪灯”,根本无法相信我们儿时就是用种灯代替灯笼的。
小小的“忽闪灯”,毫不起眼的“忽闪灯”,留在记忆深处的“忽闪灯”,曾经怎样温暖着我们儿时的“元宵节”,它还将继续温暖着我们今天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