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策划
 
 
 
2012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教师自办雷锋画展41年》
孙永清:41年的坚守
孙永清展示他绘制的雷锋宣传画

  孙永清从小唱着学习雷锋的歌曲长大,雷锋是他的精神偶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后,为了铸造孩子美丽的心灵,在三尺讲台之外,他41年如一日在城乡中小学校和城市街头,通过“播放”自制的“纪录片”,义务宣传雷锋精神,号召人们学雷锋。41年过去了,他巡回展讲一千余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及群众上百万人次,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为了弘扬雷锋精神,他就像一颗钉子一样,41年来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晚报记者 吴向东 侯国防/文  记者 李寒/图

  “雷锋精神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3月3日,细雨霏霏,从鹿邑县贾滩镇后堂村小学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传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教室里,一群孩子围着一幅画卷,听一个老教师讲解。老教师手拿遥控,厚厚的画卷自动收放,雷锋事迹连环画像放幻灯片一样,一幅幅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原来,这是该校少先队辅导员、四年级语文教师孙永清在利用周末给孩子们开学习雷锋主题班会。那卷能自动播放的连环画,就是孙永清自制的雷锋事迹“纪录片”。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上,是雷锋日记摘抄、学生学雷锋的体会以及对班上“小雷锋”的表扬。

  “雷锋叔叔主动去学习驾驶拖拉机和汽车,我觉得雷锋叔叔很爱学习” “我觉得很感动,雷锋叔叔乐于助人” ……看完雷锋事迹“纪录片”,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以后也要像雷锋叔叔一样爱学习、节约、乐于助人。”最后孙永清总结。

  孙永清,中等个,拥有一张豫东农村随处可见的朴实、憨厚、黧黑、木讷的面容,只有一双专注的眼睛,透露了他的执著与坚定。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那年我10岁。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雷锋的钉子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

  正是因为“学不完”,1971年1月,深受雷锋精神感染和薰陶的孙永清,高中毕业一走上民办教师的岗位,就决心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立志做一名雷锋精神的“薪传者”。怎样才能更好地宣传雷锋精神、吸引更多的孩子学习雷锋呢?经过潜心观察和思考,他决定根据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爱看图画、听故事的特点,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宣传雷锋事迹,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和影响。

  踏遍桑梓 传薪不已

  “他那时候不怎么会画画,就每个星期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去学。为了去抚顺雷锋纪念馆搜集资料,孙永清卖掉了家里300多斤用作储备粮的红薯干。那时候300斤红薯干可是很当回事儿的呀!我们都觉得不理解。”提起往事,孙永清的邻居孙士良说,虽然当时都在提倡学雷锋,但像孙永清这样“疯狂”的举动,还是令大家感到惊诧。

  孙永清可不管别人怎么想,他每天一下课就开始画画、编资料。冬天天冷,冻得手伸不开,他就钻进被窝里画;夏天蚊叮虫咬,他就躲进蚊帐里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1972年,孙永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雷锋故事系列绘画作品。该系列绘画共有40余幅作品,分为“苦难童年、勤奋少年、火红青春、英勇献身”4个部分,记录了雷锋短暂一生的主要事迹。临出展了,孙永清才发现由于画儿太多,宣展起来很不方便。他几经琢磨,受电影放映机原理的启发,很快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他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画框,在画框背后装两个转轴,将所有的画粘成一幅长卷卷在转轴上,装上转轮,转轮一摇,那些画儿就像放幻灯片一样,一幅幅展现、定格。这样出去宣展时,就方便多了。不仅方便,因为形式新鲜生动,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直到现在,孙永清还记得第一次“放映”他的“超大型连环画”时的情景: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围在连环画前,一边看、一边好奇地听孙永清讲雷锋的故事。看着专注的孩子,那一刻,孙永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继承雷锋精神,孙永清没课时,就主动与其他学校联系,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放映”雷锋的故事,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有的孩子还向孙永清提出问题,孙永清总是耐心回答。很快,他的展台就遍及贾滩的每一所学校,并开始涉足县城和其他乡镇的学校。

  “我现在还记得孙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放雷锋事迹连环画时的情景。那时候农村很少放电影,孙老师的连环画就像放电影一样,我们都很兴奋,都恨不得挤到最前头,孙老师的讲解我们都听得可认真啦,因此雷锋的故事在我们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年孙永清的学生、如今已是后堂小学校长的刘鹏起,提起20多年前孙老师给他们开雷锋主题班会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学习雷锋,使我学会了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咬定青山 无怨无悔

  在后堂小学的办公室,孙永清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这些年来独创的雷锋事迹“影画”作品,除了第一部因年代太久远没有留存下来外,共有3部。这些“连环画”制式和原理基本一样,只有去年完成的第四部,变成了遥控式。说起来,这个“技术创新”还是受到小孩玩遥控车启发,他把遥控车的轮子移植在连环画的转轮上,用遥控器控制;又用音乐盒给第四部连环画下载了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录制了解说词,于是一项重大技术革新诞生了。教学手段变成了“多媒体”,也算与时俱进了。

  “孙老师不容易啊!”后堂小学教师赵杰说,他与孙永清共事9年了,孙永清为人质朴和善、沉默寡言,心思都花在宣传雷锋上。甚至父亲因癌症住院期间,他也把画具带到病房,边照顾父亲边作画。

  这些年孙永清连年更新画作,为迎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他的第四部画集中作品已多达100多幅,雷锋的一生也被细分成八个部分,更加系统、翔实。赵杰感觉,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已融入孙永清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为了办画展,连民师转正都放弃了!”孙永清的妻子苏爱荣说,1989年8月,由于最初的作品日久褪色,孙永清开始制作第二部画集。此时正逢民师招教考试,是民师转正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可一心一意举办雷锋事迹巡展的孙永清,却断然放弃了这次机会,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绘画和巡讲上。为此,一些人对他冷嘲热讽还编了顺口溜:“孙永清,你真能,人家一切向‘钱’看,你偏没事学雷锋。”苏爱荣也不理解,说他:“你的学生都比你工资高,你一个月才14块钱(民师工资),还要买纸买颜料,辛辛苦苦落了个啥?”面对妻子的抱怨,孙永清说:“钱少不可怕,没有精神才可怕。”苏爱荣又说:“别人都说你傻,说得可难听……”“他们想咋说咋说,我只管干我的。”孙永清回答。面对孙永清的执拗,苏爱荣无可奈何,只得由他。1998年,孙永清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才解决了转正问题。

  “他那时候去江苏太仓(雷锋文献资料馆)收集资料,把家务全丢给我。家里种了七八亩棉花,虫害严重,我一人忙着打药,结果农药中毒,住了20多天院,差点没死了。”听了苏爱荣这番话,孙永清低下了头,面露愧色。

  由于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宣传雷锋上,孙永清无暇、似乎也无意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尽管他的三个儿子都很争气——大儿子是公务员,二儿子是教师,三儿子当海军——经济条件不错,但到现在他还住在20多年前盖的瓦房里。两间正屋是留给两个儿子回来时住的,他与妻子住在一间不到12平方米的厢房里,屋里除了一张床、两个矮小的橱柜、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和一台吊扇外,就再无他物了。

  “你为什么坚持宣传雷锋?特别是别人都认为雷锋已经过时,还讽刺你的时候,你为什么坚持?”记者问。“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孙永清抬起头坚定地说,“人活着光为自己、为了钱有啥意思?雷锋的钉子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是永不会过时的!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雷锋的这些精神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就是想把雷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孙永清不仅宣传雷锋,自己也一直在学雷锋。孙永清曾学过木工,他主动承担了学校桌椅板凳的义务修缮工作。他还时常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和村民。邻居孙王氏,无儿无女,前几年身体不好,孙永清主动承担起照顾赡养孙王氏的责任,平时为她端汤送饭寻医问药,直到去年83岁的老人去世。

  41年来,在孙永清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怀着雷锋的奉献精神前进”。孙永清满怀深情地给记者讲起他的一个学生——孙永河。1977年,孙永河参军入伍,他在部队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年年被所在部队评为“雷锋式的好战士”。孙长河写给孙永清的信中说:“孙老师,没有您的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1979年,孙永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特等功,但却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孙永清曾执教过的原高庄学校十中队队员申子春照顾西高庄村一名双目失明的五保户,直到其去世。

  据不完全统计,在鹿邑县贾滩镇32所中小学校,学雷锋的孩子就有3000多人次,组织小雷锋小组80多个,15位军烈属受到少先队员的帮助和照顾。

  41年来,孙永清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和执著精神,多次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他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和“为人师表、育人楷模”。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际,孙永清告诉记者,在义务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长达41年的人生历程中,他饱尝了酸甜苦辣,实践了人生价值,看到了广大青少年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茁壮成长,感到很欣慰,也感到很充实。

  最后,孙永清又给记者放起了他倾注一生心血打造的“雷锋事迹连环画纪录片”——“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熟悉的歌声中,孙永清专注地看着一幅幅徐徐展开的雷锋事迹画面。看着他专注的神情,记者感觉,他仿佛随着歌声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策划
   第04版:特别策划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县域新闻
   第07版:关注中国关注两会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教育在线
   第15版:铁水牛/连载
   第16版:广告
   第17版:小记者周刊
   第18版:作家摇篮
   第19版:作家摇篮
   第20版:成长课堂
   第21版:成长活动
   第22版:作家摇篮
   第23版:作家摇篮
   第24版:成长园地
孙永清:41年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