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待人接物中特别强调“礼”“义”二字。而在礼义之中尤其强调“让”。古人曰:“让,礼之主也。”意思是要求对他人恭敬、谦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礼让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及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是古人睿智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礼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此事。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清末重臣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还很矮。他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个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画,画上的三个矮子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名声,张之洞的属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求张之洞把那个画家抓起来,关进大牢严刑拷打。以张之洞当时的权力,抓个画家当然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却选择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闹得满城风雨的画买了下来。此举让轻视他的画家佩服不已。
清末怪杰辜鸿铭是名副其实的“学历帝”,一共拿过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等9种外语,通晓文学、法学、儒学、工学。可能是因为学历无人能及,所以辜鸿铭的狂妄也前无古人。不管面对平民百姓还是高官显贵,他说话从来都是极尽刻薄,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张之洞非常欣赏辜鸿铭,常找机会和他聊天,可是,辜鸿铭毫不领情,经常嘲笑奚落张之洞。当时,辜鸿铭的狂妄已经引起朝廷众多官员的反感,大家都恨不得找个机会置他于死地,因此,以张之洞当时的地位找个借口杀了辜鸿铭,报被奚落之仇,根本不会惹任何麻烦。可是,张之洞不但没有打压辜鸿铭,还处处保护他。这让辜鸿铭感激不已,从此跟随张之洞长达20年之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当今,我们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国家日趋强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就在这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忘记了礼让为先的美德。
在公交上为一席之位,大打出手者有之;因话不投机大动干戈者有之;为泄私愤伤及无辜者有之;因小事摩擦酿成血案者有之……这些“事件”如果用张英的“让一让,六尺巷”及张之洞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法来解决,就不会有拳脚相加甚至悲剧的发生。
历史是一面镜子,故事中折射出人生。我们今天重温张英的“六尺巷”、张之洞的“退一步”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与人之间哪能没有磕磕碰碰?邻与邻相处哪能没有一点磨擦?公共场所哪能不出点小插曲?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是对生命的洞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个人懂得谦让才能成就美德,学会宽容才会成就一番事业。人人懂得谦让、宽容,我们这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