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承姓

  □ 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核心阅读

  

  承姓在全国姓氏排行中未进入前500位,但它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承姓起源于周时卫国大夫成叔承。

  当代承姓人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皖南、苏南地区。在我市商水县也有不少承姓人,仅该县袁老乡承屯就有3000多名承姓人。

  1.商水位集承姓人“人少党员多”

  前段时间,在采访中结识了在川汇区工作的承东兴,而他的姓氏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今年24岁的承东兴,老家在商水县位集镇张庄。承东兴介绍,当年,他的爷爷承怡然从商水县袁老乡承屯移居至位集镇张庄。“爷爷是名老党员,他为人善良、处事公道,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威望很高。”受承怡然的影响,他家的党员也很多。

  目前,位集镇张庄的承姓人虽然只有10多户,但有党员近10人。承东兴在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上学时,因在学生会里表现出色,获得了不少荣誉,而且在学校读书时就入了党。承东兴的哥哥承东升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参军,在部队入党后转业分配到河南省共青团工作。承东兴的堂哥承万众也是位军人,他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已入党多年的承万众,目前在北京军区服现役。另外,承万里从中南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中韩合资企业上班,而他也是位党员。

  2.承屯有3000多名承姓人

  为了解袁老乡承屯承姓人的情况,记者联系到该村喜爱姓氏文化的承红印。承红印早年在村里当过干部,后来他到新疆做装修10多年。前年,他的妻子患上偏瘫,经治疗虽然有所好转,但仍不能独立行走,生活难以自理,于是他专门在家照顾妻子,不再外出打工。

  说起村里的承姓人,承红印说,承屯是袁老乡比较大的行政村,目前仅承姓人就有3000多人。据村里的老辈人讲,他们的来祖是从山西洪桐移民过来的。“据我所知,周口只有商水有承姓人,商水的承姓人大部分居住在承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承姓人移居到商水县平店乡刘沿和位集镇张庄,但他们的祖先都来自承屯。”各类的人才承屯也出了不少。目前,北京、山东、新疆等地,几乎都有来自承屯的人在做包工头。“我们承屯也出了不少大学生。村里的承洪磊考上了复旦大学,承俊德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这可是我们承姓人的骄傲啊。”

  七十六

  稀有

  承东兴

  3.常把“承”误写为“程”

  承红印说:“我在新疆打工的10多年里,没有遇见过一位同姓人。与人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时,通常需要强调我姓承,是承上启下的‘承’,不是程咬金的‘程’,对方才不会误会。”以前,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用工方登记姓名时,总是把承红印的“承”误写为“程”。因此,多年来,承红印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对方登记姓名后,他都会去看一看,然后把登记错的姓名及时更正过来。

  承东兴与承红印也有同感。承东兴说,从小到大,除了自家人,他从来没见过同姓人。而上大学时,不少老师和同学经常把他的“承”误写为“程”。

  4.承姓源于春秋大夫成叔承

  承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全国姓氏排行中未进入前500位。承姓稀有,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承姓起源于周时卫国大夫成叔承。春秋时期晋国有承盆,后汉时有侍中祭酒承宫,宋代有威仪节度使承之,明代有兖州同知承谷容。现在承姓人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皖南、苏南地区,而韩国也有承姓人。

  古籍《通志》中记载:“承氏,卫大夫成叔承之后,望出千乘。”《稀姓录》记载:“汉侍中承宫,本琅姑幕人。”承宫是我国历史上以勤学苦读闻名的典范,他“八岁为人牧豕,过徐子盛学舍,因当听讲,为诸生拾薪,数年苦学不倦,汉明帝时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名播匈奴。”常州的承姓人,就是承宫的后代。

  据《毗陵承氏宗谱》(德阳堂藏版)记载:“常州承氏源于宋代承伯起、承伯庸兄弟。”据承氏迁常第四世孙承仲贤编撰的《承氏源流序》中记载:“吾承氏著姓,始祖讳宫,汉明帝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居琅,实春秋卫大夫成叔承之裔,厥后(承)三锡仕阶崇义郎,迁淮南郡,传至唐贞观时,(承)谕为兵尉,举御史大夫,沿及宋真宗朝(承)宇,与殿前指挥使王审琦世好,座相阿保罪死。宇四世孙讳振、讳,靖康年间同审琦孙孟乾扈跸南渡,俱居常,孟乾居阳羡。余曾伯祖、曾祖占籍武进之太平乡坞里,此承氏入毗陵之始也。”此段文字简述了承氏迁常之前的先世行略,承氏自北宋末迁常至今,已达900年之久,后世子孙已繁衍至三十五世,播迁常州城乡及江阴、无锡、宜兴、浙江省钱塘诸地,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承姓大宗。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 zkby110@126.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广告
   第03版:探访美丽乡村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周口边界行
   第07版:周口边界行
   第08版:晚报10年我的10年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国内综览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红尘情爱
   第15版:新 知
   第16版:广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健康/资讯
   第19版:健康提示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调查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健康/关注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承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