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特派记者 杜欣 郭坤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8月7日
地理位置:山东省滕州市
按照拟定的采访路线,我们没敢在枣庄市的青山绿水间过多停留,披着夕阳的余辉,采访车一路驶往相隔不远的滕州市。到达滕州这座古城时,已是华灯初上,在闹市区,我们随便找了家宾馆入住,出门口便是夜市。感受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更愿意在最具人气的夜市上“练地摊”,柔和的路灯光下,几碟小菜,一瓶啤酒,喧闹声中,不经意间就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陶醉于人间烟火之中了。
从古城淮阳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但凡有伏羲遗迹的城市,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类早期文明的印记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这个城市的现代生活中。滕州也不例外,“北辛文化”表明,7300多年前,滕州境内的居民已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第二天先后参观完滕州汉画像石馆和位于染山脚下的伏羲庙后,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生生不息,正是这根绵延的血脉维系着全球华人的亲情。
1.汉画像石上被“神化”的伏羲时代
2.染山脚下重现伏羲庙辉煌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石碑、祠堂、石阙上的装饰画、像。
我国汉画像石以山东的遗存最为丰富多彩,而山东汉画像石遗存尤以滕州市为最。滕州除博物馆外,还建有一个专门的汉画像石馆,这里珍藏有700多块汉画像石,而其中伏羲时代的图像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也是吸引我们此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滕州汉画像石馆,馆长李慧领我们来到展厅,这里的汉画像石画面复杂,题材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如孔子见老子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庖厨图、宴图、车马出行图、狩猎图等等。另外,在汉画像石题材中还有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内容,即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其中,被“神化”的伏羲、女娲图像数量之多,令
人诧异。
为什么伏羲、女娲像如此广泛地出现在汉画像石上呢?李慧告诉我们,汉画像石是汉代人民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地再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滕州是我国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时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它起于西汉武帝时期,迄于东汉末年,延续时间达300余年,遍布滕州全境,遗存极其丰富。这其中,伏羲、女娲是数量最多的画像内容之一。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两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也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在传说中他们都具有多种能力,伏羲发明渔猎工具,发明八卦,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死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多刻于墓室、石碑、祠堂或石阙上。人们更愿意把伏羲时代的人物当作“神”供奉,以求庇护。
画像石上,伏羲、女娲的形象动态大体是相同的,并且都是双双出现,其一只手各举日、月,一只手各持规、矩(或者持一长巾,也有两手托日月的)。托日月象征是在天上,也暗示着一阴一阳,持规、矩则与传说中伏羲女娲用规、矩“规天”、“矩地”以定方圆的记载吻合,并暗示着造物主的身份。凡是伏羲、女娲在同一画面紧邻出现的话,绝大多数是两尾交叉重叠或者欲合,其繁衍生息、子孙昌盛的寓意显见。
2.染山脚下重现伏羲庙辉煌
走出汉画像石馆,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滕州市大坞镇洪山口村。位于染山脚下的洪山口村有一座伏羲庙,古称染山爷娘庙。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东汉后期,后经多次重修,从庙的格局和现存的二殿及文物可推断该庙在历史长河中曾有的辉煌和鼎盛,该庙于1957年被原滕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原来庙院内有古树百棵,历朝石碑70余尊,但大多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到破坏,其中有一尊圭首唐天宝年间石碑现收藏在文公台碑林。
陪同我们采访的大坞镇政府宣传科副科长赵燕告诉我们,如今,大坞镇以洪山口旅游区的规划和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旅游业,整个规划面积为350亩,规划为6个景区,融合墨子文化、道家文化、伏羲文化、汉陵文化、农家餐饮、观光采摘等人文历史资源,形成以水为魂、以伏羲文化为脉,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游览圣地,项目总投资1.4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伏羲庙建设已初具规模,重现了当年这片庙宇的辉煌。
伏羲庙门外的广场上,12根矗立的青石盘龙生肖柱,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再往前走,就是伏羲庙的山门了,远远就能看到“伏羲庙”匾额。进入山门,左右两侧的建筑分别是钟楼和鼓楼,从两侧几块斑斑驳驳的碑文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得出当年这里“门前香火旺,滚滚绕群山”的情景。
如今的伏羲庙大殿是重修的。资料显示,伏羲庙大殿高16.8米,宽26米,纵深18.2米。大殿内14幅壁画分别描绘着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兴嫁娶、制琴瑟等一系列的圣迹,与淮阳太昊陵统天殿内的《伏羲圣迹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这个大殿除供奉有伏羲氏塑像外,左右两侧还供奉着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伏羲氏位居正中,手捧八卦,像高6米,神农、轩辕分立两侧,像高5米。
“但凡供奉伏羲的地方,必然也要供奉女娲,这可能也是我们这里伏羲庙俗称爷娘庙的原因吧。”据赵燕介绍,二殿就是供奉女娲娘娘的地方,它是在原建筑物的基础上重新修缮的,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采用传统工艺,修旧如旧。里面的石柱均是明代正德年间重修时的旧物,时光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在这里一览无余。
3.金代石刻印证伏羲庙的记载
据有关明代志书记载,这座伏羲庙在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重修,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90年)再修,乡进士赵大钧有云:“染山之祠其兴久矣,推其所自,盖其西20里有伏羲冢,画卦山在焉,官为建祠,千里奉事。”据《齐乘》记载,此祠专祀伏羲,明时殿为二层,前祀伏羲,又增祀神农、黄帝二帝,后殿祀帝像一,后像一,呼为人祖。旧志云:“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同母娣曰女娲氏,生而神灵,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媒,继太昊治天下而为女皇,其礼以玄鸟至之日,用太牢祀之。”
传说虽无考据,然则存留下来的庙宇规制颇宏,庙内有一唐碑,20世纪60年代初由原滕州县博物馆收藏,是迄今滕州仅有的3块唐碑之一。2010年底,滕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对伏羲庙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庙门前台阶西侧基础石上发现一金代石刻。石刻内容为:“汉囷村孟政,虔心独管安砌前檐阶基所用功匠力物自办了毕。承安五年正月上旬日,孟政记耳。”刻文共38字,字体刚劲有力,行文张弛有序。石刻纪年为金朝金章宗年号。
据专家介绍,该石刻记载了伏羲庙的一次修缮过程,时间为承安五年,即公元1200年,南宋光宗时期,修缮工作的负责人为汉囷村孟政。因当时的山东在金朝统治下,所以石刻纪年为金朝金章宗年号。
滕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告诉我们,伏羲庙金朝石刻的发现,丰富了滕州市历史研究的实物资料,印证了《滕县志》对伏羲庙的记载,对研究滕州市历史地名的演变和时代建筑的特点,以及伏羲文化的播迁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