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2015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依森:图“义工”之名 谋“快乐”之利
杨依森(左二)在帮扶现场

  □晚报记者  郭坤  文/图

  核心提示

  在周口的东大门沈丘县有这样一个民间团体,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深入社区、走进家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沈丘义工。自2010年5月成立以来,他们以爱为名、传递温情,足迹遍布沈丘城乡的许多角落。

  谈起沈丘义工,不能不说一个人。他叫杨依森,沈丘义工的带头人。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沈丘义工组织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成为在当地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民间团体。

  义工杨依森,不是富有阶层,没有显赫背景,只是一名供职于沈丘醒民高级中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普通语文老师。他经常在业余时间里,图“义工”之名,谋“快乐”之利。

  见证团队的壮大

  服从内心的选择

  1974年出生的杨依森在家排行老大,下有3个弟弟。

  1996年,杨依森在周口师专毕业后,在沈丘县赵德营镇盆尧高中任教。长兄如父,参加工作后的杨依森开始用为数不多的工资帮助家里,照顾正上大学和高中的3个弟弟。

  2002年,沈丘县教育局为县城一高、二高、三高公开招聘教师。杨依森以试讲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县城,在沈丘三高北院(现醒民高级中学)任教。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以高中语文老师的身份,利用业余时间办个补习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在杨依森看来,业余时间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帮助别人是我的一个心结。”杨依森说,“我小时候过的都是苦日子,我不想那种日子在困难家庭的孩子身上重演。”

  理由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仅仅是因为心中的一个想法,杨依森就选择做义工,秉承互助、友爱、奉献、责任的精神,做有助于别人的事。

  2010年春,万物孕育着生机。已经有了不少义工服务经验和不少志同道合小伙伴的杨依森决定在沈丘县发起成立义工组织。设计宣传版面、义工证件、义工标志,杨依森和朋友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于当年5月成立了有30多人加盟的沈丘义工组织。

  沈丘义工有了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统一规划的团队协作。

  作为沈丘义工组织的发起人,杨依森不求回报、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在义工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中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他还凝聚了义工组织的向心力,扩大了义工组织的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杨依森在成立义工组织后,个人捐款超过5000元,付出时间2000多个小时,带领义工开展活动400多次,组织义工近4000人次,先后看望留守儿童1000多名,慰问空巢老人和残疾人300多名,救助困难家庭200多户。

  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在兢兢业业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奉献这么多,我们怎能不点赞?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正是因为杨依森和他的伙伴们无私的奉献,沈丘义工组织才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成立沈丘义工组织的初衷是想把民间的爱心人士联合起来,抱团献爱心、做奉献。”杨依森说,没想到会一呼百应,参与者众多。更没有想到,沈丘义工组织会成为承接省慈善总会大型公益项目运作、架起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桥梁的民间慈善平台。

  “最初是发动广大爱心人士个人捐助、推动爱心企业赞助,帮扶困难群众、关注孤寡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杨依森讲,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沈丘义工组织开始参与大型救助活动。

  2012年7月,沈丘义工组织承担了省慈善总会的关爱空巢老人试点活动,组织义工700多人次,历时5个月,对冯营乡王言庄、赵德营镇北杨庄、董小庄和赵德营村、东城区惠庄、石槽乡崔营和二院庄、周营乡刘集、北城区梁庙、洪山乡韩寨、付井镇后苏村等11个村的106户空巢老人进行了68次帮扶活动。

  2013年1月,关爱空巢老人试点活动刚刚结束,沈丘义工组织又投身沈丘县企业家联谊会救助百名困境儿童活动,负责执行救助其中50名困境儿童。在1个月时间里,他们组织100多人次,对沈丘县一初中、三中、回中、西关小学、北关小学、闸东路小学、小王楼小学、半截河小学和小邢庄小学等9所学校的50名困境儿童开展救助活动30次。

  还是2013年,沈丘义工组织建立了周口市第一家留守儿童爱心家园;还是同一年,沈丘义工组织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公益创投大赛,中标 “中国梦·童心梦” 留守儿童圆梦计划项目;同一年,沈丘义工组织委托执行周口爱佑联盟的农村中小学直饮水工程——“甘泉计划”项目……从最初发动爱心人士个人捐助发展到推动爱心企业赞助,从最初点对点救助困难群体到承接省慈善总会大型公益项目运作,沈丘义工组织架起了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沟通的桥梁,逐渐成长为豫东平原一个成熟而高效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

  沈丘义工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杨依森的努力付出,也离不开沈丘义工们的无私奉献。 

  坚守执着的信念

  “服从于我内心的一个想法,我坚持了5年,也让大家的爱心聚集了5年。我们不断地表达爱心,感受着奉献的快乐。”回顾自己的义工之路,杨依森感慨道:“做义工其实很简单,不与贵和富挂钩。即使你一无所有,你还有微笑、诚恳、赞美、善意……”利用自己的爱心行动,杨依森用纯善的义工理念带动了更多的爱心人士以爱之名、传递社会温情。目前,沈丘义工组织的固定义工人数逐年增加。

  谈到沈丘义工未来的发展,杨依森说:“首先必须保持住义工组织的纯洁性,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公益团队的建设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经历,不过,大家都是为了表达爱心而聚集在一起,爱心是我们团队的中心。我们将努力做到:没有个人主义,只有团队精神;没有功名利益,只有无私奉献;没有领导指挥,只有亲力亲为。”

  “尽管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同样需要一个紧密的组织架构来保证良好的运作。我们为此成立的顾问委员会、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确保了各项公益活动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顺利开展。”杨依森说,在构建了紧密的组织架构之后,他们通过商量,明确了沈丘义工组织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从忙乱型向专业型转化,从冲动型向科学型转化,从单一活动向项目活动转化,力求提高公益活动质量,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杨依森说:“因为社会需要,所以我们执着。义工的重要作用是传播爱心、带动社会、扩大爱心的影响力。也许我们的救助改变不了什么,但可以带给困难家庭温暖和力量。我选择了这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就会一如既往地带领这个团队走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黄土地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新 知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红尘情爱
   第16版:闲 情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健康/资讯
   第19版:健康提示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健康/关注
   第24版:亚当/夏娃
杨依森:图“义工”之名 谋“快乐”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