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淮阳县民间艺术协会的演员在第五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现场表演节目。(记者 王映 摄)
本报讯 (记者 侯俊豫 普淑娟) 3月2日,农历二月初二,万亩龙湖春风荡漾,羲皇故都朝祖会在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中隆重开幕。太昊陵门前的羲皇文化广场上,身着盛装的乡亲们耍起狮子舞、高跷、肘歌、竹马、大头偶等,热情欢迎海内外羲皇子孙“回家”拜祖,祈福纳祥。
四方游客来祭祖
当天早上7时,羲皇文化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争抢赶早向先祖伏羲顶礼膜拜。7时30分,由民间组织的“甲午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在太昊陵统天殿月台上隆重举行,拉开了为期1个月的盛会帷幕。
记者在祭祀大典现场看到,供案上摆放着五谷、瓜果和三牲。伴随着钟鼓声,来自各地的企业和民间团体代表先后走上月台,向伏羲氏敬献花篮、上香献爵。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祭祀人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缅怀。随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潮水般涌进太昊陵虔诚拜祖。
据了解,淮阳古庙会的祭祀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礼记·月令》,原文“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其中的“高”,就是伏羲和女娲。
“太昊伏羲祭典”和有“天下第一庙会”之称的淮阳二月古庙会,因其会期长、范围广、人数多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太昊陵庙会的规模和影响逐年俱增,平均日客流量40多万人次,成为中国最“牛”的庙会。
“太震撼了!”从郑州赶来的苏晓说。他和另外一位骑友是提前1天、骑行了9个小时的路程赶来的。苏晓告诉记者,他们是第一次来这里赶会,看到广场上摩肩接踵的人群内心特别激动。“这么多的人来寻根拜祖,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苏晓的感叹代表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十三省“非遗”展演来助兴
陕西韩城行鼓、内蒙古马头琴、天津登杆圣会、安徽花鼓灯……当日上午9时,羲皇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气氛热烈,作为2014年羲皇故都朝祖会活动之一的第五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此拉开帷幕。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文化局、淮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自201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参演省份已由第一届的6省增至今年的13省(自治区),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展演以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内蒙古、辽宁、山西、湖北、四川、江西等13省(自治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等,可谓精品云集、阵容强大。
淮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欢迎词后,来自陕西的30多名表演人员走上舞台,为大家表演具有黄河地域文化特色的韩城行鼓,数鼓齐鸣、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随后,江西省的永新盾牌舞、山东省的群口快书、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马头琴、安徽省的颍上花鼓灯、天津市的登杆圣会等节目相继上演,集中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助兴羲皇故都朝祖会。
当天上午,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正市长级干部李绍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冰山、市政协副主席张文平和淮阳县四个班子领导及数以万计的观众一起观看了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