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胡洪涛
核心提示
抗战老兵张思彬今年87岁,身体硬朗,儿孙满堂。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60多年前,他不幸受伤受到山东好人刘大娘的照顾。如今,为报答当年的恩情,老兵携子女赴山东为已经去世的恩人扫墓立碑。
17岁的他毅然参军
1928年,张思彬出生于鹿邑县涡北镇董楼村。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种种恶行,张思彬对日寇产生了仇恨。17岁时,他毅然参军入伍。后几经曲折,他被编入新四军第九纵队开始抗日。
1945年3月初,张思彬随队参加了第一场抗日战斗——淮北战役。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冲上前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还是新兵的张思彬没有实战经验,只凭年轻与日本鬼子玩起肉搏战。当时,一个日本鬼子手持刺刀向张思彬的腰部刺来。“太巧啦,由于我的褂子肥大,日本鬼子刺偏了,我只受了一点轻伤。我一脚把那个日本鬼子踹倒,一刀刺入他的后心,将其杀死。”张思彬说,在那次战斗中,他一共打死打伤6个日本鬼子。
1945年6月,日寇虽然大势已去,但仍妄想在徐州一带凭借铁路垂死挣扎。张思彬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负责破坏日寇铁路。虽然日寇加强了对铁路的保护,但张思彬和战友们一起,仅用铁棍和双手就破坏日寇铁路20多公里,搞得日寇焦头烂额,为新四军在战场上赢得主动权。
子弹击穿大腿
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打响。张思彬所在部队向苏北战略转移中,在苏北淮阴(现淮安)涟水与国民党部队遭遇。张思彬说:“我们与国民党部队打得异常惨烈,双方互有胜负。在战斗中,我腰间的一个茶缸挡住了飞来的子弹,这才捡回一条命。”
为了取得最终胜利,张思彬和战友组成敢死队,携带炸药包和大刀,乘冲锋舟直插国民党部队营地。可能是被他们的气势震住,国民党部队溃败,四处逃散。
随后,张思彬随军来到苏北一个叫晓店子的地方。他所在的二营诱国民党部队深入,将一个师引入包围圈。国民党部队困兽犹斗,猛烈突围。张思彬在阻击国民党部队中,被一颗子弹击穿大腿,顿时失去知觉。
“等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我后来得知,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我军成功吃掉国民党军第69师,取得大胜利。”张思彬说,这就是著名的宿北战役。后来,他被转移到后方,来到山东文登。
山东大娘待他如亲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思彬的腿伤有所好转,拄着拐棍能缓慢行走。之后,他和其他伤员一起在山东文登的第八拥军学校学习。由于山东当时是战区,拥军学校的学员被迫转移到乡下,他和12名学员被分配到二江村(音),接收他的是一户姓邹的人家。
据张思彬回忆,这家主人名叫邹本拖(音),是村干部,有3个儿子。当时,邹本拖和二儿子随军南下,家里只剩两个儿子。张思彬化身他的第三子邹德(音),吃住都在他家。邹本拖的妻子负责张思彬的生活起居。
“刘大娘把我当成了她的亲儿子,给我缝衣、做饭,还不让干重体力活。”张思彬说,为了掩护他,刘大娘一家人和他睡在一张床上,中间用布帘隔开。一有风吹草动,刘大娘就把他藏在床下的地洞里。因为他是外地口音,刘大娘还特别嘱咐他不要说话,以免被村里的探子发现。
在二江村的两个月里,刘大娘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张思彬深受感动。“现在想一想,刘大娘待我真好,比亲娘还亲。他们一家人不舍得吃的白面馍,刘大娘非要给我吃。”张思彬说,刘大娘是把他当成了远在他乡作战的儿子,将牵挂和母爱转移到他的身上。
后来,张思彬接到部队的转移指令。晚上,刘大娘赶着毛驴护送他到“漓岛”。分开时,刘大娘依依不舍,嘱咐他路上注意安全,以后有空记得回来。然后,张思彬乘船去了大连,没想到这一别就是60多年。
老兵携子女为恩人扫墓立碑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1951年张思彬入朝作战。1954年,张思彬回国,被分配到鹿邑县邮政局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司机。婚后,他和妻子育有二子三女。目前,老人已经87岁高龄,四世同堂,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日子虽然过得很舒服,但老人一直没有忘记山东的恩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恩人。
张思彬寻找山东恩人的想法,得到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山东媒体《威海晚报》记者李林最先找到确切线索,并找到了当年照顾过张思彬的邹家二儿媳滕学兰。
确认信息后,李林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张思彬的家人。张思彬得知消息后,顾不上吃饭,赶紧去网吧找来外孙帮忙,通过李林的手机与滕学兰进行了视频连线。
当滕学兰出现在画面中叫了一声“德子”(邹家人对张思彬的昵称)时,张思彬激动万分,眼含泪水赶紧喊了一声“嫂子”。
张思彬无法控制内心的喜悦,声音颤抖着回忆当年的往事。滕学兰告诉张思彬,她的公婆去世前还惦记着他。
听后,张思彬趴在电脑桌上嚎啕大哭:“太晚啦!太晚啦!解放后没有见到大娘,我对不住大娘,那也是我的亲娘啊!”
8月31日下午,在《威海晚报》记者李林和同事的帮助下,张思彬一家人赶赴山东。“这次我带着5个子女前往威海,就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门亲戚。我们要为刘大娘扫墓立碑。”张思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