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放光 黄海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强调,中央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十分明确,关键是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活动单位的特点,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宜”三“忌”入手。
一、路途宜“畅”忌“堵”
畅通“最后一公里”,要畅通思想认识的“一公里”。“一公里”,表面看是距离,实质是一种隔阂,是对群众缺乏感情。试想,如果从心里跟群众不亲不热,那么行动上也必会渐行渐远,远到看不清群众的生活情形、体察不到百姓的疾苦冷暖。因此,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补足精神之“钙”,真正认识到服务群众是本职、疏远怠慢群众是失职渎职,不断提高联系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心通了,自然能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时刻想到路的“那头”,群众在期盼。
畅通“最后一公里”,要畅通信息输送的“一公里”。要做到“面对面”沟通,主动深入一线,到群众家里去、到问题和矛盾最多的地方去,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多走“土路”,多说“土话”,多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多掌握原汁原味的情况。同时还要建立互联网、热线电话、微信微博、意见箱等信息交换平台,把不失真的民意快速反馈上来,切实把准群众思想的“脉”、找准让群众闹心的“难”、开好推动发展的“方”。
畅通“最后一公里”,要开启民意监督的“一公里”。要借助纪检监察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对在末梢环节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严肃问责。同时可聘用公开和隐形的监督员,经常就企业及员工的思想、作风及工作等情况进行暗查暗访,发现问题随时反馈,并协助领导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二、行动宜“实”忌“虚”
整改落实要“实”。整改落实“实不实”,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实,就是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要拿出过硬的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错什么改什么”的原则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找准行动的“发力点”,出实招、见实效,有步骤有计划地整改,拿实策、见狠招,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要从根本上、长远上、制度上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
服务群众要“实”。服务群众,不是摆拍作秀,而是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勤勤恳恳为群众工作,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建服务平台,立惠民举措。比如,根据客户需求,商水县电业局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便民服务、特色服务、公共服务等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又如,要全力破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简化繁琐的办事流程,发放责任区服务卡,建立定人定期联系制度,开通多渠道缴费网点等,主动为群众提供方便贴心的系列服务,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做扎实、做具体。
三、制度宜“久”忌“暂”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涉及近期与长远、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相对与绝对等哲学范畴的有效统一。比如,从近期看,某个方面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但从长远来看,某些方面仍然会出现新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看似很近,实则较远。
可见,解决“最后一公里”将是一个不断消亡、不断更替的螺旋渐进式过程。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问题,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扎紧作风之篱,实现作风建设从“经验”向“制度”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值得认真总结,特别要将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要求新内容写入党内法规,制定刚性的标准和约束,作为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原则要求和行为规范。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以实用的制度扎紧作风之篱固然好,但同时更需要确保其长效性和常态性。建立了长效机制,既能确保每个环节出错都有对应的处置办法,又能促进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从而严防“最后一公里”现象披上新的“马甲”卷土重来。
发展改革没有尽头,群众路线贯彻也没有尽头,“最后一公里”永远不会结束。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会永远走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虽然“硬骨头”不好啃,“奶酪”很难动,但只要拿出一抓到底、勇往直前的魄力,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就会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实现“最后一公里”与“零距离”的理想代换。
(作者单位:商水县电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