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曹一文/图
近日,许多乘客在乘坐连接重庆渝中区和南岸区的过江索道时,遇到了一项奇怪的“选择性”涨价政策——如果能出示证明自己是本地人的证件,或是会说重庆话,则依旧收费2元;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重庆人,则收费要涨到5元。不少“外地乘客”还发现,自己买的门票也和本地游客的不一样。(8月25日《重庆晚报》)
坐同样的索道,外地人和本地人票价不同,可见索道的涨价确实是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绝没有搞“一刀切”的,不仅如此,在执行上也算得上人性化,有证件当然好,没有说两句重庆话也算。
碰到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自然都会想到“歧视”二字,可新闻后面的观点却不这么看,理由是本地人对索道司空见惯,只当公共交通坐,而外地人是来游览的,过的那就是“万里长江第一走廊”,自然不能这么便宜了你。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公汽、火车、轻轨、飞机、公园乃至街道,但凡能看到点风景的,那可都得“一票二价 ”,因为有的人是要回家,有的人还真是“游览”了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