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史料记载,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筑城定居,死后葬于城东南2里处,如今太康陵墓犹存。秦皇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改设太康县,县名沿袭至今。太康县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方城、槐寺、陶母岗等8处遗迹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农垦渔猎,繁衍生息。
由于太康有“太平安康”之含义,在历史上,太康不仅被用作县名,还多次被用作姓名和年号,并由此引出一些历史典故。太康是夏王启的长子、夏朝的第三任君主;商朝的君主太庚又称为太康;太康也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共计10年(公元280年~公元289年),咸宁六年四月, 司马炎消灭孙吴政权,统一中国,改元太康元年。辽朝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曾用太康为年号。
“太康失国”:夏王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趁太康外出狩猎3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
“太康盛世”:“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公元280年,晋灭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这年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年间,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统一、天下康宁的太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太康之治”是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出现的短暂盛世。
“太康文学”:太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文风鼎盛,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投身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出现了一批有才气的作家,形成了新的诗歌风格流派“太康体”,史称“太康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太康文学”作为西晋主要的文学现象, 风貌独特,个性鲜明,在创作风格及方法上继承并发展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太康文人不但继承了建安文人“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创作风格,而且对这一时期以“悲情为美”的审美思想也一并因袭下来。同时,亦继承发展了这一时期尚文辞、重音律的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繁缛华丽的文风。在文学理论的建构方面,也展示出二者间的传承关系。
(王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