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金月全 文/图
今年1月,扶沟县曹里乡东吴村村民王卫生经过3年刻苦钻研发明的“抽水式电动机保护罩”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至今仍在等待推广。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扶沟县吕潭乡尚春岗村村民王留庆先后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3份关于“摩托车油冷”方面的专利,经过近半年的试验,产品已开始适量生产,可产品推广依然让王留庆“头疼”。近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探究“民间发明”难“出嫁”的深层次原因。
王卫生:发明抽水式电动机保护罩
王卫生今年35岁。3年前,一向喜欢钻研农具的他,看到自家的抽水式电动机由于长时间风吹日晒无法正常使用后,便萌生了改进的念头。从此,王卫生开始琢磨研制一种既能防冻、防晒,又能防雨淋、防风化的设备,以达到对抽水式电动机的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经过近3年的努力,王卫生终于研制出一种防冻、防晒、防雨淋、防风化的抽水式电动机保护罩。去年2月,王卫生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今年1月初,他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专利被认可后,王卫生盼着早一日把它推向市场,为广大农民带来好处,但时至今日,他的愿望依然没有得到实现。
王留庆:3项专利给摩托车发动机“降温”
几天前,王留庆拨打记者新闻热线,报料自己获得3项专利的同时,希望记者帮忙呼吁,能使他的专利尽早推广出去。昨天上午,记者在扶沟县城新华路一家摩托车行里,见到了王留庆。
今年41岁的王留庆,家住扶沟县吕潭乡尚春岗村。
1996年,长期从事水电安装的王留庆迷上了修理摩托车。随后,他在乡镇街上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在修理摩托车过程中,他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摩托车的发动机经常出现高温,温度降不下去,不仅影响使用寿命,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王留庆认为,目前,绝大多数的摩托车一般采取水冷、油冷的办法给发动机降温,但效果不佳。2002年,为扩大店面和寻求解决摩托车发动机降温的方法,王留庆将店铺搬到县城。
200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揣摩和实验,王留庆通过郑州一家专利代理公司,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形成文字,申请国家专利。去年四五月间,王留庆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摩托车油冷水箱式散热器”、“摩托车油冷边盖”和“摩托车油冷盖”3项专利发明申请。去年12月30日和今年2月、3月,王留庆先后收到3份专利批复。
据了解,摩托车油冷水箱式散热器能有效解决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摩托车油冷边盖能有效解决摩托车上的风冷发动机容易产生高温,散热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摩托车油冷盖也能有效解决风冷发动机容易产生高温、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并且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效果好等优点。
“如果3项专利成果全部投入市场的话,各种型号摩托车的发动机高温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王留庆认为,这3项专利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今年3月至今,王留庆很少修车,一心都扑在了专利上,他想尽快试生产出样品,尽可能早地解决摩托车发动机高温问题。今年6月初,他将生产出的第一只油冷水箱式散热器安装在自家摩托车上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摩托车发动机温度同比降低近40摄氏度。
现在,王留庆除了每天正常修理摩托车外,还多了一个向修车户推销自己专利产品的任务。但一段时间后,仅有七八名修车户半信半疑地安装了他的产品,多数摩托车车主对他持怀疑态度。“没办法,得有个过程!新东西推广难度很大啊!”王留庆对此一脸无奈。
业内人士:“民间发明”也“愁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以来,扶沟县先后有100名“草根发明家”的百余件专利成果找不到出路,等待推广。
郑州一家专利代理公司的负责人李先生认为,农民搞发明创造,在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靠一己之力实践科技创新,应该提倡鼓励。他们的发明创造来自实践,实用性较强,但要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遇到的困难远比预想的多,社会各界都应该理解支持他们,帮他们一把,让他们的发明早日造福社会。
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农民的发明成果应由谁来投资、谁来开发?这不仅关系到保护农民自主知识产权问题,也关系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对于既没门路又缺资金的农民来说,发明成果成为“愁嫁女”很难避免。李先生认为,当前,政府对获得专利者有适当的奖励,但对于专利成果的推广还缺乏相应的扶持措施。
王卫生和王留庆等人都期待有关部门能关注他们的专利发明的推广问题,帮助他们和生产企业牵线搭桥,将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