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的日子如今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国务院近日正式宣布,把5月19日这一天定为“中国旅游日”。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即将开启的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性起点。同时,这也是显示中国政府坚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又一个标签。
398年前的5月19日,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从浙江省宁海县出发,开始了他历时30余年、遍及中国19个省份的神奇的探险旅行生涯。如今,这个日子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早在2009年12月世界金融危机晦暗不明的时刻,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决定设立“中国旅游日”。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后劲乏力,中国经济正需要探索新的增长点的关键时刻,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环保等方面,更显现了突出的积极作用。
一些简单的数字可以看出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中国人的消费在升级换代,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也在不断转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行业提出了新需求。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乘坐飞机的游客将超过4亿人次,需新增飞机1000架以上、新增航班600多万架次;铁路客运将超过20亿人次,需新增列车四五万辆、新增客运里程7万多公里;水路客运预计接近3亿人次,需新增船舶1万多艘;私家车有望达到5000~6000万辆,还需新建一大批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加油维修站点等服务设施;各类住宿设施需新增15~20万家,其中星级饭店1万多座,五星级饭店预计增加400座以上;各类景区景点需新增1万多家;其他餐饮、购物、旅游装备、文化娱乐、保险救援、通讯传播、教育培训等围绕游客的服务设施相应也需大幅增加。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步入21世纪后的中国经济,有可能通过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重新找到在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中曾经获得的“强大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单独一节体现。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其实已经体现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目前,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对旅游业有明确而突出的产业定位,其中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具有非常成熟的基层实践基础。
中国地理、人文资源丰厚,拥有丰富、多样、体验落差极大的旅游资源。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旅游业具有天然的弥补作用。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超过5亿人次,收入超过3000亿元,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18%,年均21.5%,高于同期GDP增长率3.2个百分点,相当于12省区市GDP的比重已达8.6%。
“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将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据分析,参加各类乡村旅游的人数每年将达到20亿人次,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旅游休闲”的主打产品。城市的旅游需求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升值,这种需求的效果最直接最直观,成本也最低。
《意见》把旅游业定位成“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此的评价是:其一,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时期,旅行不再被视为一部分人的消费,而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其二,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是要人民群众满意,它必须以现代服务意识和手段,来服务于每个旅行者。
事实上,中国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基于一种现实的需求变化:在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今天,旅游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而成为必需品和基本需求。正如杜一力所说:“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旅游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旅游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产业。”不认识到这一点,恐怕就不能抓住这一轮旅游产业勃兴的深厚社会物质和精神基础。
旅游业同时承载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态等理念,往往在人们的休闲旅游的生活中,才会更加直接地发现、接受并传播其价值和意义。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短短的24个字,构成了60多万字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絮语。这是一部融地理学、地质学、社会学、文学和旅游学于一体的“千古奇书”。后来,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读来好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日记。”
从旅行家徐霞客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身体里潜藏着的探索与求知的强大基因。5月19日,从这一天开始,让我们从徐霞客起步的地方,沿着他的足迹整装出发吧!
(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