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清江
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最近几天成为网上的热点话题。网友调侃东方之门的造型就像一条“秋裤”,还有网友表示东方之门更像一条低腰牛仔裤。有网友表示,有了东方之门这条“牛仔裤”,北京央视的“大裤衩”就不再寂寞了。
建筑是门艺术,但凡艺术都有很多个体性审美的倾向在里面,充满争议总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无论是央视新楼,还是东方之门被调侃成为“秋裤”,都属于正常现象,何况外形还的确有几分相似。不过,建筑被人认可或者批评,并不应只是外形,更有独特的理念与内涵,单纯对外形的苛责,事实上并不一定就靠谱。
比如,如今已经跻身世界著名建筑的艾菲尔铁塔当初就招致严厉的批评,被认为是丑陋的黑烟囱,《泰晤士报》上甚至刊登了300人签名反对埃菲尔设计方案的呼吁书,认为这一剑式铁塔将会把巴黎的建筑艺术风格破坏殆尽,其中包括颇有名望的莫泊桑和小仲马等人。即使在铁塔落成之后,批评的声浪也并未停息。加尼埃向政府请愿,希望把它拆除;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代表人物魏尔伦每回路过铁塔都立刻另择路径,以避免看见它的“丑陋”形象。
由此可见,建筑的魅力需要时间的酝酿才能够逐步散发出应有的醇香。批评的声音是建筑成形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被赋予生命的客观规律,人与建筑之间同样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比如,央视大楼如今相信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了,少了当初“大裤衩”初现的心理别扭。至于,东方之门能否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然需要时光来淘洗,公众更宜多一分看客的心理。
当然,这并不是指东方之门或者央视新楼之类的建筑,没有值得批评的地方。事实上,在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的地方热衷于修建一些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之中,少有与城市定位以及内涵相匹配的,片面追求气势的宏伟与外形的独特,无形中挤掉了本有的艺术气质,成了一堆缺少灵魂与生命活力的钢筋水泥。
建筑的魅力需岁月检验,岁月会让建筑回归艺术的视野,也让建筑在城市与历史中洗尽功利的铅华。无疑,正视这一客观规律,才会赋予城市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应有本质,才会少去许多的功利与浮躁,相比于“大裤衩”和“秋裤”的调侃,后来人的评判将会更苛刻,但愿我们城市的多一些形神兼备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