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位性格耿直的乡下人,从不抱怨生活。父亲是我的亲人,也是我敬畏的人。
我们一家8口人,兄弟姊妹6人上学,就爸妈两人挣工分,我家是俺村有名的“缺粮户”。那时也真苦了父亲,为了贴补家用,他白天在地里干,晚上还要在家做手工活。
我读中学时,有一次学校限定时间交学费,我艰难地张口向父亲要钱,父亲侧身躺在床上,一只手撑着脑袋,双腿半蜷着,半晌才说:“学校离你姨家近,你先去她家借50斤玉米卖了行不?”父亲说出这话,是何等难啊。每当回想起此事来,我心里就酸溜溜的。
父亲最见不得别人作难,自己受点委屈也要帮上一把。有一年冬天,一个蒙冤受屈的知识分子下放到我村,一家5口人带了两床破棉被就在我村住下了。看到这家人的寒酸,父亲放心不下,夜里也睡不着,便和母亲一合计,拿起我家仅有的一件老式大袄和30多斤地瓜干送了过去。后来,这位知识分子家里盖房子,父亲忙里忙外,还不时从家里拿些木头、绳子送过去。落实政策后,这位知识分子执意要把3间土屋送给我们,父亲坚决不接受,我们两家却成了亲戚,每年互相来往着。
父亲用言行教我们兄弟几个如何做人。长大以后,我们总感到有一双亲切而又威严的眼睛在关注着我们,激励我们好好生活,做正直有爱心的人。
(罗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