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杜欣 马治卫 郭坤/文 朱海龙/图
第49站
鹿邑县杨湖口镇
杨湖口镇地处鹿邑县西北部,涡河北岸,北与柘城县接壤,东邻贾滩镇,南接穆店乡,西靠玄武镇。全镇辖34个行政村,127个自然村,总人口7.1万人,耕地面积7.8万亩。
★
周口市
杨湖口
从过去走村串户收辫子,到从事假发加工,再到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鹿邑县杨湖口镇的3家毛发制品厂在偏僻的乡村脱颖而出。他们加工的假发,多销往非洲一些国家,很受外国人欢迎。在杨湖口镇苏湾行政村,我们走进了盛玉海创办的鹿邑县复盛毛发制品有限公司,探访杨湖口人毛发产业的淘金生活。
今年58岁的盛玉海性格开朗,市场的历练造就了这位生意人的成熟与豁达。面对我们的采访,他直言不讳。谈到他的致富经,盛玉海毫不回避地说:“我过去在鹿邑一家毛发制品厂跑过业务,看假发这东西挺赚钱的,就自己建了个厂子。技术是从许昌瑞贝卡学的,技工也是从许昌挖的。这东西没什么难的,人家能干,咱为什么不能干?”盛玉海介绍说,瑞贝卡是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世界规模最大的发制品专业公司,其生产的工艺发、女装假发、化纤发、男装发块、教习头等五大系列数千种产品,畅销北美、西欧、非洲和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发制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十几年前还只是许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手工作坊。
我们在盛玉海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虽然厂房相对简陋些,但里面的机器却都是现代化的,用盛玉海的话说“这跟瑞贝卡的一模一样”。不过,盛玉海已有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建厂房和办公用房的打算。生产车间内,女工们专心致志地做着手里的活儿,每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个车间一片忙碌。来自附近村庄的女工小李告诉我们,她对自己能在家门口就业,非常满意,工资实行计件,这里的女工每天能挣90元到100元。
据了解,盛玉海2010年创办的这个毛发加工厂,现有工人55名,管理人员6名,能生产70多个品种的发制品,重点出口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外市场。看上去不起眼的一套假发,出口价竟然高达100美元,最便宜的也得27美元。因为在非洲一些国家,出门时换一套假发,就像我们换一件衣服一样。盛玉海说,他今年一年就可实现600万美元的出口创汇额。像盛玉海创办的这样的发制品厂,杨湖口镇有3家,合计出口创汇额至少达1000多万美元。
假发生产车间
志元牧业有个10万头商品猪场
在杨湖口镇大王行政村,有一个标准化养殖场,这里就是著名的志元食品集团下属公司河南志元牧业有限公司种猪养殖基地。在基地负责人刘堂杰引领下,我们在养殖场门口进行了5分钟的臭氧、紫外线杀毒后,进入养殖区采访。
据了解,除了这里年可出栏20000头种猪外,公司还在该镇秦楼行政村建有一个总占地300多亩,投资2亿多元,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该项目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养猪事业的发展,还可实现公司生猪屠宰全程无害化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可安排500多人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其实,公司能做到目前这一步,确实不易。志元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历程中,三迁厂址,三次易名,三次飞跃。1993年8月,公司董事长罗志元率先在鹿邑县北环路西段成立了首家股份制企业,其名称为鹿邑县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仅有30多名员工、10多万元流动资金的家庭作坊式小公司。
1996年下半年,公司又在离鹿邑县城40公里的辛集乡、淮阳四通镇,征地50多亩,建成了鹿邑县四通食业有限公司。经过短短8个月的奋战,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利税2084万元。
2003年,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把企业做大做强,公司又投资2.6亿元,征地316亩,建成了具有4条现代化屠宰生产线和9条分割线,可满足日屠宰生猪5000头至10000头的鹿邑县志元食品工业园,公司也更名为河南省志元食品有限公司。
2005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志元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下设1个母公司(河南省志元食品有限公司),4个子公司(河南志元食业有限公司、河南志元牧业有限公司、河南志元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志元食品集团肉类食品有限公司),10个驻外经营部,238个连锁专营店和加盟店,1个大型养殖基地。
据介绍,今后,志元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将以自己的养殖基地为基点,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合同加服务”的思路,采取为农民“统一提供仔猪、统一防疫、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收购、统一屠宰”的方法,发展20个养殖小区,利用3至5年时间,力争达到年出栏生猪80万头至100万头,保证公司屠宰自养生猪达50%以上。
泥泞不堪的健康路
街道路难行 断桥盼修复
杨湖口村是杨湖口镇政府所在地。离镇政府不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道,叫健康路。当我们沿着这条路寻找杨湖口镇政府时,坎坷的路面和连片的泥坑着实令我们心生疑窦:“这是镇政府所在地吗?”采访尚未进行,这个镇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打了折扣。而当我们在镇上绕了一圈后,发现像这样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的街道并非一条。对此,杨湖口村村民及街道两旁的商户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采访当天傍晚,我们在健康路采访几家临街商铺老板时,他们纷纷抱怨:“就这1公里多长的街道,坏两三年了,只要一下雨,就是大坑套小坑。”“你说,这段路就在镇政府眼皮子底下,领导能看不见吗?能帮咱老百姓多操一点儿心,也不至于两三年没人管啊!”
除了镇上的几条泥泞路,杨湖口村村民对村西头两座几近坍塌的老桥也多有怨言。已是傍晚时分,在村民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其中一座桥梁前。据村民说,这座桥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杨湖口村至王楼村的幸福河上,也叫幸福桥,这里属村道,是生产道上必经的一座砖结构拱桥,因地势低洼,多年来桥面坑洼不平,桥体多处损毁,早已成危桥。前几年,这座桥曾塌过一次,村里的几位村民就用砖、土修了修,勉强能过人。村民也向镇政府反映过几次,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没有修复。今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桥面彻底坍塌,行人、车辆无法通行。村民多次反映后,镇政府才出面用土填了一下。“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村民抱怨说,像这样的“断头桥”村里还有一个。如今村里是路泥泞、桥不通。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别再互相推诿扯皮,能真正把实事办到实处,抓紧修复断桥,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出行。
《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