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钻机作业现场
地埋管施工现场
□晚报记者 张劲松 实习生 张珂 黄星池 文/图
2016年12月14日将载入周口史册!
承载着千万人民的憧憬和希望,这一天,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汩汩地注入周口水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周口配套工程当日正式通水。
这一天,是我市跨流域通水肇始之日,也是我市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南水北调,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振奋,周口这座古老的城市也为之欢呼雀跃。在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中,我市有幸喝到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时间,好消息传遍三川大地每个角落。
丹水北下,汹涌向前,流入周口人的口中,滋润周口人的心田。
1
壮观:千里跨越丹江
十年跬步砥砺,今朝千里跨越。
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受水来自丹江口水库。该水库多年平均面积700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丹江口水库水质透明,正常情况下是II类水质,有时达到I类水质。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我省淅川县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向北。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
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工程科科长孙宏志介绍,我市供水配套工程整个线路总体地形西高东低,且地势落差比较大,无须加压,运用自流形式完全可以满足输水压力需求,所以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形式采用地埋式管道自流输水。
2
艰辛:大年初一不休息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丹江水清洌甘甜,对人体健康有好处,口感又好。殊不知,会有多少艰辛蕴含其中。
2014年1月31日,这一天,正值农历大年初一。沙颍河北岸,定向钻机机器轰鸣;沙颍河南岸,输水管道正在紧张地焊接中。这里是我市南水北调穿越沙颍河施工现场。该项目总工喻金钟介绍,目前,“穿越工程”马上进入最后一道扩孔程序,因已进入关键阶段,即使大年初一也不能停工,如果停工,有可能会造成孔道塌陷,延误工期。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可和工友们在一块,我心里也很高兴。”当时正在忙碌的施工人员赵建胜对记者说。
“记得春节后不久,天还冷得很,为了不影响施工,商水县张庄供电所30多人的施工队一整天马不停蹄地移栽电线杆。那一天,刮着大风,施工队员们中午靠啃烧饼喝矿泉水充饥。”市南水北调建管局工程科科长孙宏志对记者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沿线单位和群众的大力支持,让他非常感动。
孙宏志介绍,在施工时期,由于管道通过周口中心城区和商水县城多个路段、临时用地和各类房屋,工程难度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遇到的困难也不少。管道供应不及时,突发因素多,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诸多困难,造成了我市南水北调工程相比其他地市晚了几个月。施工过程中,商水支线线路变更,太昊路地下地质复杂,污水管道众多等种种原因,也让工程屡屡受阻。
3
难度:创造河南水利工程之最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正像三峡大坝的宏伟壮观一样,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工程之浩大、难度之高也为当前世界之最。
对于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来说,穿越沙颍河双管定向钻工程也是创造了河南省水利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全长579.712米,设计为双管定向钻,双管间距15米,入土点距出土点的管道长度为491米,双管都是用内径1米的钢管一次性焊接而成。在河岸一侧开始穿越处,该工程由原内径为1.6米的一条输水管道分为两叉内径为1米的钢管穿越河道,到达河对岸后再合二为一。如此情况,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2014年2月4日17时许,该管道回拖完成,这标志着此次配套工程中技术含量最高、 难度最大的河南省水利史上首个定向钻穿越河道工程精彩完成。
4
福祉: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周口市内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但水资源却极其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由于水资源污染加剧、地下水资源超采、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同时,还可避免一些地方长期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生态环境方面,因水量增加,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有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将很大程度上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将巩固和促进我市的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提高我市人民生活质量。
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必将穿越时空,绽放异彩,激励着周口人民攻坚克难,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