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口的风土人情,何向阳是陌生的,仿佛也是熟悉的。
何向阳说,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她来周口并不多。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对周口作家的作品很熟悉,对周口作家笔下的风土人情也很熟悉。谈到周口,何向阳第一感觉就是看到孙方友写的老陈州。她说:“作为‘周口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方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周口印象,从青年时期到现在都挥之不去。后来又阅读了一些周口籍作家的作品,对周口的了解又更深一些。”
何向阳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次在周口开作品研讨会,大家白天谈,晚上也谈,把自己的构思都谈出来了,那种文学氛围非常好。研讨会结束后,我们回郑州的路上,突然天降大雪,路很快就被覆盖了,一望无垠的豫东平原,车就在雪地当中行进。因为车子不断打滑,我们就不断地下车,不断地推车。大家当时就想,如果在这样的大雪天去太昊陵,一定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次研讨会后何向阳专门在庙会期间去了一次太昊陵,而后又不断参加周口作家作品研讨会。何向阳说,这些年来,周口一直在向外推介本地的文化和文学,“周口作家群”的印象已经日渐明确,“周口作家群”版图已经有了规划。
何向阳说,要想让“周口作家群”在文学上达成共识,当然还需要更长的时期。但是,现在的周口作家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像柳岸的《我的干娘柳司令》。包括本土和旅外的周口籍作家对这个版图的建构,一定会成就一些非常鲜明的特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周口作家群’的版图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轮廓,再在未来不断地进行文学上的深化,以后谈到‘周口作家群’就能像谈到‘荷花淀派’一样,能够在文学史上产生更多的共识。”何向阳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