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侯俊豫 通讯员 张训东)淮阳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50多万亩,种植小麦130多万亩,按每生产1公斤小麦产生1.2至1.5公斤秸秆测算,年生产小麦秸秆总量近100万吨。该县采取措施,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近75%的秸秆以直接粉碎和“过腹”的形式重新回到田间。这是记者6月24日从淮阳县农业局了解到的情况。
针对秸秆资源量大的县情,淮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多购粉碎机,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秸秆综合利用呈现良好势头。
引导农民购买粉碎机,加大秸秆直接还田力度。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扩大还田面积,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坚持把秸秆还田作为综合利用的主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购买秸秆还田机械、秸秆粉碎机用于秸秆还田。大力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使农机合作社成为秸秆全量还田的实施主体,不断提高秸秆还田的组织化程度。
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秸秆饲料,扩大“过腹还田”面积。据统计,全县规模养羊场近300个,规模养牛场近20个,每天消耗秸秆300吨。全年仅养殖消耗小麦秸秆7万吨,秸秆“过腹还田”生态转化,有助破解焚烧秸秆的难题。该县刘振屯乡由于规模养羊场数量多,小麦秸秆成为抢手货。
政策扶持,加大秸秆收购力度。凡购买小麦收割打捆一体联合收割机的,除农机购置补贴外,县财政每台再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2015年新建的秸秆收购场,凡当年收割量达1000吨的,县财政补贴2万元。全县设立秸秆收购点40多个,收购小麦秸秆9.7万吨,按每吨秸秆100元计算,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70多万元。收购上来的打捆秸秆,绝大多数被运往外地发电厂。使用秸秆做饲料是一个朝阳产业。可喜的是,由淮阳县李金鑫投资的河南浦发生物工程公司,在黄集乡建成投产,今年在当地收购的3000多吨小麦秸秆,将陆续被转化为绿色饲料,产品届时将远销内蒙古等地牧场。如此规模的饲料生产加工车间,在淮阳两三年内有望被复制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