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当初田里废弃的小秸秆,如今已成为沈丘农民眼中的“小宝贝”,这得益于该县打出的一套漂亮的组合拳:秸秆机械还田、青贮氨化养牛羊、秸秆换肥、秸秆沤制农家肥等。此举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沈丘县是个农业大县,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吐”出来的秸秆量多达90万吨。为彻底破解多年来秸秆靠“一把火”烧的“老大难”问题,今年麦收以来,该县以“抓转化促禁烧”为目标,着力解决焚烧问题,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
巧借农机购置补贴之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沈丘县着力提高农民购买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的自觉性,结合购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使用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具;并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在上级购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农民购买秸秆粉碎机具每台再补贴300元。全县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具超过2800台,连片推广机收秸秆粉碎还田面积93万亩。
“俺今年种植了200亩小麦,所有的秸秆全部经粉碎均匀地抛撒进田里去了,再也不为拖运秸秆的事作难了,真省事。”该县周营乡马营村的种田大户王银行笑着说。
倡导秸秆畜牧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该县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抓住夏收的有利时机,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俺4亩地的麦秸能饲养15只槐山羊,羊粪便合成沤制的农家肥,可用来肥田。这样一来,不仅养羊增加了收入,羊粪还肥了田,既减少了化肥投入,又不污染环境。秸秆由过去的‘一把火’变成了现在的‘一把钱’。”该县农民谢文玉笑嘻嘻地说。同时,还有许多农民拿自家的秸秆换粪肥,双方互有利。奶牛饲养专业户赵启明介绍,如今他饲养的40余头奶牛,每年可吃掉相当于120亩地所产的小麦秸秆。奶牛所产的粪便全部用来与农户兑换秸秆,这样每年可节省一大笔购买饲草的钱。
据悉,目前,该县存栏的槐山羊、波尔山羊和肉牛、奶牛饲养量多达80万只(头),每年消化秸秆15万吨左右,约占该县秸秆总产量的13.6%,年均“过腹”转化增值达1.3亿元。
(谢辛凌 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