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7月、8月雨季的到来,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都会面临极其严峻的防汛形势。我们周口位处黄河流域故道,全市境内沙颍河穿城,贾鲁河、涡河、汾河、蔡河水流丰富,历史上多经水患。22年前1975年的那个夏天,8月5日至8日,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普降大暴雨,山洪暴发。驻马店板桥、石漫滩等水库相继溃坝,洪水侵入周口、西华、项城等地。项城市档案馆存县委卷宗档案记录“项城汾河以南七个半公社被淹,35.6万人受灾,房屋倒塌22万间,34人不幸遇难。”仅从项城档案中,已见这场洪水来势凶猛,给全市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项城市档案馆,不仅有县委卷宗记录了这次抗洪,还有一套项城县抗洪救灾指挥部编印的《抗洪救灾报》,这份珍贵的报纸是项城唯一一套关于抗洪救灾的地方报纸。2010年,项城市政协资料编辑部根据项城市档案馆的这些馆藏资料,和当年抗洪救灾亲历者的回忆,编辑整理出《项城“75·8”抗洪救灾资料集》。透过档案资料数据,“75·8”抗洪的情景历历在目。
1975年,项城有17个公社(镇),376个大队,3690个生产队,73.7万人,103.6万亩耕地。
1975年8月5日至8日,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受三号台风影响普降大暴雨,中心地区的降雨量高达1382毫米。8日,洪水由平舆境内侵入项城。次日,上蔡境内的洪水接踵而至,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水深2米左右,停留时间达20天之久。汾河以南7个半公社(贾岭、李寨、三店、孙店、老城、新桥、付集及高寺的汾南部分)被淹。
8月6日,县委、县革委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洪指挥部,动员全县10万民工。指挥部研究决定舍汾南、保汾北,即固守汾河北堤、沙河南堤和直河西堤。组织范集、永丰、官会及高寺3个半公社的5万民工,日夜防守在汾河北岸,加高河堤,严阵以待。县委明确命令,分工负责,分段把守,如有退却,临阵脱逃者,当场正法。
《抗洪救灾报》第1期刊发救灾新闻。“8月11日,中共中央给河南省委、省革委、周口地委发来了慰问电。向灾区的广大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抗洪大军致以亲切的慰问。号召灾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人、贫下中农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向洪水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同时,“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同志为团长,以中共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同志,农林部部长沙风同志,国家计委副主任邓东哲为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亲临我们灾区慰问,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项城市政协文史资料之“75·8”汾北抗洪保卫战》中记载,“8月8日下午,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来,上级领导果断决定,炸开老城以南的柏油路,让洪水东泄。”“汾北保卫战胜利了,北半县50多万亩良田喜获丰收。”
《项城“75·8”抗洪救灾资料集》中,洪灾亲历者口述回忆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贾岭公社苏阁大队王汝正回忆:8月8日,生产大队根据公社指示,组织全大队2000多名男女劳力修筑了4000多米的护庄堤。9日,公社紧急通知,必须紧急转移群众,全大队2760名群众向安置地永丰公社谷楼大队转移。13日,洪水退去。14日,我率领生产队青壮年劳力返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往日的苏阁村已不存在。
永丰公社谷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谷喜堂回忆:8月10日,公社紧急通知,所有男青壮年劳力参加汾河固堤战斗。半小时之内组织四个村400个男劳力到场,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我们负责的大堤增高1米,加宽3米,锁住了洪水。
李寨镇乔庄村魏景泗,洪灾时26岁,他回忆:8月8日那天,晴空万里,大队通知说老王坡(西平县城东北)以西发大水了,很快会到咱这里,所有男劳力去打堤子。公社田书记命令道:全体共产党员,公社干部下水打木桩!一声令下,干部党员带领几千个民工硬是用木桩、用秸秆、用纤泥把河堤加高了三四尺。
还有范集陈克宽书记组织敢死队,扛门板、截柳树、装草袋、堵决口。共产党员张金言只身跳进激流闸内,差点献出生命。这些共产党员无惧洪水、身先士卒的事迹至今还在项城传颂。
经过十几个昼夜的激烈奋战,战胜了三次洪峰,抢修30多处险工,筑堤挖土220多万立方,使北半县免受了洪水的袭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慰问团纷纷到项城抢险、慰问,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达灾区。《抗洪救灾报》第1期刊发了援助新闻:“商丘33630部队首先到达我县,济南舟桥部队在接到抗洪命令后,24小时急行军1600多华里,立即投入战斗。开封、郑州的人民空军每天派十几架次飞机,连续空投18天,有救生器材和120多万斤熟食。另外,解放军和外地派来的医疗队21个,医务人员401名,为灾民防病治病。”“截至8月22日统计:郑州市委、新乡、商丘、开封、平顶山、安阳、鹿邑、郸城、周口镇、周口地直机关、淮阳、太康、濮阳、西华泛区农场等兄弟单位,运来大批救灾物资,其中衣服20万件,麻袋3万条,布35000米,白面和熟食35万多斤,塑料布9000多斤,草毡19000条,鞋3万双。”“邢台汽车队飞车千里,运送救灾物资11970吨。开封地区派来机耕队,解放军还支援马匹702匹。”
国家先后共评发统销粮(包括种子、饲料)一亿零九百零二万斤,救济款一千九百七十七万六千元。救灾煤二万五千八百三十八吨,救灾柴油二千五百八十七吨,食盐一百零二万斤,木材三千八百立方米,救灾棉六十五万斤,布一百二十万米。
1975年冬到1976年春,国家为“75·8”灾区群众在平顶山煤矿、禹县神垕煤矿下发了免费的救灾煤,老百姓很多人都记得“只要有劲随便拉,不要钱。”有的人曾经去了七八次。
随着洪水退去,《抗洪救灾报》第3期陆续刊发关于生产救灾的相关新闻。“8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生产救灾的指示》。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团结一致,搞好救灾工作。”
灾区人民不畏灾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适时种足种好小麦和油菜,大干一个月,完成了三十三万亩小麦播种任务和六万七千亩油菜栽种任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投入劳力五万多人,修复机井325眼,修复电灌站16处,整修拖拉机216台,手扶拖拉机179部,柴油机592台,电机组108部,新挖排灌沟渠7条,新打机井164眼,深翻平整土地三万多亩。”“孙店大队掀起犁地送粪热潮”“李楼大队抓紧抢修农具、翻晒种子”“我县汾河治理工程全面施工”“赵堂大队因地制宜办小厂、生产自救干劲足”等。
1976年2月18日,项城县委召开了生产救灾工作会议,总结生产救灾工作取得了伟大胜利,至此“75·8”抗洪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