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7年8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灯,越来越亮
王天瑞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在海滩还是在海岛,无论在山顶还是在谷底,无论在森林还是在田野……深夜里,如果没有灯光,那就是死寂、就是阴森、就是惆怅、就是毛骨悚然,如果有了灯光,那就是欢乐、就是自由、就是希望、就是绚丽斑斓。

  夜晚,当我走在黄村大街上,看到满街闪烁的灯光,突然想到——唐朝诗人白居易早在一千多年前写的两句诗:“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灯,为在黑暗中徘徊的人类指引光明。灯,是人类征服黑暗的一项重要工具。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用火把照明,并逐步使用火来驱寒取暖、烧烤食物、抵御野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并逐步使用动物油做燃料,又逐步使用植物油做燃料。到了周朝,随着陶瓷和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人类发明了石灯、陶瓷灯、青铜灯。这样,由于油灯的横空出世,人类社会向前突飞猛进了一大步。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灯,驱散了黑暗,点亮了世界。

  新中国建立前后,黄村人家使用的大多是“老鳖灯”。这是土窑里烧制的陶瓷灯,其外形颇似椭圆形的老鳖。鳖背上有个突起的圆孔,通过圆孔往鳖肚里注油。圆孔上有盖,注过油后拧上盖子,既可防油撒,又可防失火。再从老鳖伸出的长脖子里,把灯捻子塞进鳖肚里,使灯捻子浸泡油里面。这样,在鳖嘴处点着灯捻子,就可以照明了。那时,点灯的油,大多是棉油或豆油。老鳖周围还有几个小鼻子,穿上细绳后,还可以把灯吊起来,高灯下亮。不过,一般人家为了省油,使用的老鳖灯都比较小,只有当村里晚上唱大戏、说大书、开大会时,使用的才是大鳖灯,个头大,盛油多,灯火旺,能顶三四级风。会场柱子上挂起两盏大鳖灯,呼呼的灯火能一直着到三更天。

  本来,煤油早在清朝时期就已输入我国,那时,煤油不叫煤油,国人都叫它洋油,但直到我国建成玉门油田、大庆油田后,普普通通的黄村人才用上煤油——我们自己的煤油。于是,千百年传承而来的动物油灯、植物油灯便走进了历史,突然降临人间的煤油灯则遍地闪光。

  煤油灯的制作,有的很复杂,有的也很简单。找来一个小小的玻璃墨水瓶或药瓶,瓶口上放一个铁片,在铁片上钻一个眼,再用铁片裹一个细铁筒,铁筒里穿一个线绳或纸的捻子,把铁筒通过铁片的眼,插进玻璃瓶的煤油里,就可以点燃了。当煤油熬少了的时候,就往玻璃瓶里添些油。当捻子烧短了的时候,就把捻子往外拨一拨。当灯头上结出灯花的时候,就把灯花疙瘩挑掉,屋里也就自自然然地又明又亮了。你不要小看这种煤油灯简单、简易、简陋,但只要天一黑,家家都会把它点亮,借助它的光芒,继续白天的工作——女人纺花织布、缝补衣裳,男人讲耕论锄、谈天说地,孩子们读书学习、笑闹嬉戏……这灯光,给清静的乡间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还有一种煤油灯,俗称“罩子灯”。它那高挑的身材,活像一个细腰大肚宝葫芦。它那盛油的灯座和挡风的灯罩,都是用玻璃制成。灯头一圈有两个固定灯头的爪子,还有一个控制灯捻子升降的小齿轮。灯头由螺丝与灯座相配合,可把灯头拧到灯座上。灯捻子的下端伸到灯座里。当灯座内注上煤油,灯捻子就把煤油吸上来。点燃灯头里的灯捻子,灯就亮了。黄村有几位在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工作的工人,他们都曾给家里买过罩子灯,但家人都不常用这种灯。他们说,这种灯喝油多,用不起。罩子灯大多用在机关、学校、企业、商场……因为,这些办公单位对于每晚多花三毛五毛钱不太在乎,甚至想都不想。

  还有一种煤油灯,俗叫“马灯”。这种灯,可用手提,可以遮风挡雨,更方便的是骑马夜行时,可以把它挂在马鞍上,因而把它叫做马灯。马灯,除了玻璃罩外,全身都是由铁或铝制成,用起来很结实。灯座,既是灯的座,又是储油箱,外侧还有一个突起的圆孔,可从圆孔里往储油箱加油。灯的中间部位是个圆柱形的玻璃罩,罩住灯头,既能遮风挡雨,还能增亮。罩外有两根缠绕的铁丝箍,护卫着玻璃罩。灯头里有一根可以上下移动的灯捻子,下端伸进油箱里,上端点燃发光。这种马灯,家中使用很少,大多在户外游走——挑灯打场护院、挑灯接送客人、挑灯办理急事、挑灯露宿野炊……

  我曾听旁院的奶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奶奶任拥军排长。一位解放军小战士在她家养伤一个多月,伤势痊愈了,马上就要随队出发。奶奶捧着小战士的脸儿,亲了又亲,嘱咐说,胜利了,常回黄村看看……小战士泪流满面……奶奶站在路边高岗上,望着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高高地举起马灯,灯光照亮了前方的路……

  1897年10月21日,当科学家爱迪生点亮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的时候,谁能料到,太阳般明亮的灯光又这么快地照进了黄村的家家户户。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 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金融特刊
   第04版:专版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要 闻
   第08版:时事新闻
项城“75·8”抗洪档案
灯,越来越亮
殷仲文和《枯树赋》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