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便民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干物燥话“去火” 各路专家齐支招
防秋燥 最关键是养肺润肺

  □晚报记者 李瑞才

  

  本报讯 “防止嘴唇干裂,就一定要多补充水分,房屋要经常开窗通风……”昨天,在周口市区邦杰大道的一家诊所里,忙碌的陈医生一上午工夫将这句话重复了许多遍。据了解,中秋过后,我市雨水渐少,天气干燥,许多人都出现了咽干眼涩、嘴唇干裂症状,再加上近段时间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极易伤风感冒。昨天,记者分别采访了气象、医学、营养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为市民支招如何防“秋燥”。

  气象专家:天气变化易“上火”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但同时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由于秋季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极易使人身体发生病变。秋季空气湿度低,风沙大,加上气候多变,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都容易在这个季节里发生。所以气象专家提醒市民,应科学安排衣食住行,避免天气的变化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医学专家:养肺润肺是关键

  对于秋季嘴唇干裂、易“上火”的原因,诊所的陈医生说,有些人为了滋润口唇,喜欢用舌头去舔,认为这样可以湿润嘴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唇部水分蒸发时会带走嘴唇内部更多的水分,陷入越舔越干的恶性循环。“日常可多吃新鲜蔬菜,如黄豆芽、白萝卜等,还可涂些油脂,如唇膏,多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这些方法都可使干裂的口唇很快得以滋润。”陈医生介绍。

  除了口唇干裂外,入秋以后,雨水稀少,天气干燥,中医学认为秋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以致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陈医生说,秋天干燥的气候,常常使人感到口鼻咽喉干燥、大便燥结、皮肤干裂、毛发脱落。防止秋燥,首先要注意补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开水。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基本原则,可多吃水果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除此之外,秋季还应笑口常开,不但能保养肺气,还可以驱除抑郁、消除疲劳、解除胸闷、恢复体力。另外,日常要注意勤洗手,坚持用冷水洗脸、用热水泡脚都可以起到预防感冒、“去火”之功效。

  营养专家:“去火”全靠膳食调

  如何调节膳食,防治“上火”感冒,我市营养专家魏先生开出了一道“安全处方”。“燥邪最易伤津犯肺,使人出现咽干、鼻衄、咳嗽、肤涩等“燥病”。因此,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魏先生说,秋季“上火”多表现为干咳、口干、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咳出,甚至咳而胸痛,痰中带血,并伴有鼻塞头痛、畏寒身热。它是燥邪与风热之邪结合而成,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讲,最理想的食疗方法就是喝板栗冰糖粥。将板栗仁切碎与粳米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黏稠时,放入冰糖调味即可。此方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魏先生还建议,秋季时分除了多喝开水外,还应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菊花茶,适量吃些苦瓜之类的苦味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吃含钾的食物。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的方法益胃生津,如多喝百合莲子粥、生地汁粥、麻仁栗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根据秋季的特点,除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川贝、胖大海等,应尽量少吃辛辣、油炸、油腻的食物。

  线索提供  陈先生  魏先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铁水牛
   第13版:车市
   第14版:小记者
   第15版:五彩校园
   第16版:周口喜事
防秋燥 最关键是养肺润肺
新修柏油路 又挖好多坑
青少年迷恋
农场游戏家长忧
建设路桥施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