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马治卫 文/图
教授不识笪字,点名不喊姓
A
10月11日,记者探访笪姓人途中,恰与周口市财险公司的笪海军在鹿邑偶遇。提起自己的姓氏,笪海军感慨颇多。笪海军说,他1987年参军, 当兵期间,没有遇到过与他同姓的战友。退伍后刚参加工作不久,他曾到长沙保险学院进修,在那里也不曾碰到过与他同姓的同学。
让笪海军难忘的是,他到长沙保险学院进修时,教授竟然也不认识“笪”字。有一次教授点名,叫到笪海军时,教授只叫“海军”二字,随后还让笪海军站起来给全班同学说说自己姓的读音。笪海军说,从那时起,教授和同学们才知道姓氏里面还有个“笪”姓。
核心
提示
笪作为稀有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497位。我市的笪姓人,全部分布在鹿邑县,总共还不足200人。笪姓稀少,许多人因不认识“笪”字而闹出很多笑话。为了深入了解笪姓人,记者近日来到鹿邑进行了实地探访。
“认识你,多认个字”
B
在鹿邑县城当医生的笪海棠,高中毕业考上开封医专,后来又到北京空军总医院进修。笪海棠说,她在开封医专上学时,没有碰到过姓笪的同学,并且当时有很多同学不认识这个字。 “认识你,多认个字。”笪海棠说,毕业时同学们与她道别时说的话,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笪海棠讲,由于笪姓稀少,且人口不多,在她上学、行医的这些年里,她也仅仅是在北京空军总医院进修时,碰到过两个笪姓人,像其他在外出差、学习期间,她从没遇见过与自己同姓的人。
能读对笪字的,凤毛麟角
E
笪颢天提起自己的姓氏也有颇多感慨。笪颢天曾在论文中坦言:“自从我知道自己姓笪的那天起,对于这个姓氏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少。”他说:“从小到大,除了自己的家人以外,我没有碰到过姓笪的人。”
笪颢天说,自上小学至今,很少有老师能正确读出他的姓氏。不少老师在点名时故意漏过他,过后,老师让没有点到名的同学举手,然后问他叫什么。笪颢天感慨,现在想来,作为老师,那种巧妙掩盖自己不知道笪姓发音的技巧,可算得上是教育心理学或教学法的早期应用了。
据说,比起笪颢天去医院看病的遭遇,这种在学校里老师点名刻意规避他姓氏的事算是“小事一桩”了。有一次,笪颢天去医院看病,排在他前面和他后面的病号都看完病了,可护士却迟迟没有喊他的名字,等他上前询问方知,因为不认识他的姓氏护士把他给漏掉了。
笪颢天说,初次见面,能够正确读出他姓氏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多数情况下,很多人武断地把“笪”字读成了“竹”或“旦”。
笪姓:我市不足200人
C
周口笪姓人有多少?近日,记者见到了鹿邑笪姓人中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笪儒璧老人。“我今年78岁了,1955年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其间曾特意寻找过笪姓人,结果发现,在周口,只有鹿邑县有笪姓人,而鹿邑笪姓人则主要生活在谷阳办事处朱桥行政村笪庄。”笪儒璧说,“目前笪庄笪姓人有97人,在鹿邑县城生活的有80多人,总共还不足200人。”
谈到鹿邑笪姓人的起源,笪儒璧说,据老辈儿人讲,生活在鹿邑的笪姓人是从南京逃荒到鹿邑而落户在此的。1780年前后,一对生活在南京的笪姓兄弟,因为当地遭遇饥荒外出逃生。他们兄弟俩一个落户在安徽安庆,一个落户在河南鹿邑。经过世代延续,目前,安徽安庆笪姓人已发展有几万人,而鹿邑笪姓人,人口相对稀少,到现在也不足200人。
笪儒璧说,他弟兄7个,他排行老七。老大笪儒魁在解放战争年代是名地下工作者,老六笪儒斌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其他几个兄弟均在家务农。“几个哥哥都相继去世了,目前,在周口笪姓人中,就数我的辈分最高、年龄最大了。”笪儒璧说,“即使与南京笪姓人相比,我的辈分也是比较高的。”“正大光明、儒振邦国、应守文世、常法啟祥”是南京祖辈排好的笪姓辈分。按此辈分,笪儒璧是笪姓第五代人。
笪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97位
F
笪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97位。“建平进士门第;句容文人世家。”这句话也就是对早期笪姓人的诠释。我国现有笪姓人估计在10万人以上,且许多人已经成为社会精英,涉足领域广泛。这其中,有上海电视台的电视剧导演笪远怀,也有《北京青年报》的著名记者笪莉萍等影视、媒体人物;有江苏人文学院院长笪远毅,也有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等活跃在教育战线的育人精英;有江苏经贸厅副厅长笪家祥,也有被列入“全国外经贸系统科技专家库”的安徽计算机领域拔尖人才笪祖勤;有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年轻后生笪开源,也有以发明“简易扎瓶卡”等闻名的笪金华;有获得声乐比赛全国金奖的乐山少年笪祺,也有获得2003年《大众摄影》杂志摄影一等奖的笪卫。
此外,国内含有“笪”字的民俗风物也比比皆是,如镇江的笪家山、湖北省钟祥市九里回族乡笪家湖渔场、灵山县陆屋镇广笪村、香港昔日风光一时的“平民夜总会”上环大笪地、溧阳市北部的陆笪西山岗陆笪茶场、广东茂名化州市西南部的笪桥镇等。
笪与大音近,有村民避讳
D
在鹿邑以及我市不少农村地区,过去人们叫父亲或伯伯为“大”,因为 “笪”与“大”音近,因此不少村民避讳。笪儒璧说,当年他下乡驻队,鹿邑农村就有不少地方的人们,喊自己的父亲或伯伯叫“老大”,因为他的姓与“大”音近,自己的年龄又大,村民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时称呼他“老笪”。而每每喊他“老笪”时,一些群众就误认为喊“老大”,因此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有人给他半开玩笑地提议说,以后不喊你“老笪”了。慢慢地,也不知道啥原因,大家称呼他“老代”。讲起这个“玩笑”,笪儒璧觉得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感觉还是很温馨。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
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
zkby110@126.com。
笪姓起源有两种说法
G
据考证,笪姓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笪姓出自地名,“笪”为建州的一个郡,后来改称建安,指的是现在福建省建瓯县周围一带。据《姓考》载:“今建州,句容多此姓。”在史书中也有关于“笪”字起源的记载。古时,契丹族人称日食为“笪”。相传有契丹人有在笪时出生的人,力大无穷,且常立功于契丹,后契丹人奉其为神明下世,正如笪时一样遮天蔽日般的神奇。因此,若有后人因崇敬他而以笪为姓也不足为奇。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笪姓的开山鼻祖是建平笪琛。这个姓氏自古以来便繁衍于福建省建瓯县一带。因此,笪氏族人多奉笪琛为笪姓人的始祖。有古书说,除建州多笪氏族人外,江苏省句容县也有笪氏族人。
另一种说法是,笪姓出自回族。回族中的笪姓,据《通志·氏族略》,归在“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类。又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称:“出处无可考。”在历史上,有籍可考的为清初顺治时回回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笪重光。其人在当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参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在清代中后期,在笪重光之孙笪立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孙女笪妃,均为著名的画家。笪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线索提供 连祥工